第2207章 辅弼(五)
推荐阅读:山沟里的制造帝国、沧元图、大唐不良人、孙猴子是我师弟、星临诸天、无限先知、超灵气时代、血税、天涯海阁小师妹、娱乐超级奶爸、
蒙古人自相残杀确实已经成了传统,众多蒙古汗国的后裔们从东北亚到东欧、从俄罗斯到西亚如此广阔的旧领地内打了几百年,当真是狗脑子都要打出来了。各个汗国之间打,各个汗国内部打,各个汗国与外人打……总之就是打打打,一通乱打,几乎就没停过。
高务实说这些蒙古汗国的后裔们缺乏政治智慧,这话委实不假。不过,高务实这样说倒也不完全是从战略上蔑视对手,而是他知道土尔扈特在原历史上发生过的事情。总的来说,这个部落确实挺倒霉。
长话短说,首先土尔扈特部领地的位置很要命,它东部是准噶尔,东南是和硕特,西、南两面被此时还很强大的哈萨克汗国环绕,只有北部的杜尔伯特部似乎稍弱一点。
但似乎只是似乎,其实杜尔伯特部也是瓦剌又称卫特拉联盟之一,只是这个部落不怎么惹事,在大明的名气稍逊。事实上真要论实力,杜尔伯特部比屡遭土默特、鄂尔多斯打击的辉特部还要强大一些。
由此可以看出,土尔扈特部位置何等尴尬——周边全是强邻,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正因如此,历史上土尔扈特在不久之后就因为要避免被瓦剌内战所牵连主要就是准噶尔与和硕特之争,干脆来了个举族西迁。在约莫三十年后指书中时间,经过哈萨克草原,越过乌拉尔河,来到伏尔加河下游地区放牧。
他们在那儿稳定了一段时间,但是好景不长,当沙俄扩大领土到伏尔加河沿岸后,就开始压迫土尔扈特,彼时该部部众就曾几次想重返祖国。
1712年,土尔扈特汗阿玉奇遣使假道西伯利亚,到北京贡方物于鞑清。1771年1月5日,土尔扈特人启程回国,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历程。俄国女皇叶卡特琳娜二世立即派出军队追袭。
土尔扈特经过了多次战斗,忍受了饥饿疾病,终于在6月底7月初进入新疆境内。土尔扈特起程回国时,有3万多户17万余人,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内,竟有一半人死于归途。乾隆得到奏报后,立即发布谕旨安插土尔扈特部于新疆——难得的做了件人事。
高务实的判断就来源于此:土尔扈特之所以西迁,就是因为土尔扈特要么不情愿、要么没能力插手瓦剌内战,因此只能避开。现在离他们历史上西迁的时间已经只有约三十年,对于蒙古人来说也就一代人、不到两代人的时间,土尔扈特部的实力不会有很大变化。
那么,现在他们就应该已经感受到了准噶尔、和硕特之间的火药味,搞不好已经动起了迁徙的念头。但是这里有一点很重要:历史上土尔扈特西迁有个前提,就是东边的“蒙古本部实际上是土默特+鄂尔多斯联盟”实力太强,他们瓦剌早就被打怕了,因此压根没想过往东迁。
不东迁只是因为东边对手太强,不是因为他们不想往东。东边可是蒙古故乡,谁不愿意回家呢?哪怕蒙古人也是会被精神图腾吸引的——成吉思汗的陵寝可是在鄂尔多斯部。
这就好办了,因为土默特、鄂尔多斯联盟虽然对他们来说是不可翻越的大山,但这个联盟现在早已臣服于大明了啊!大明只要发话,土尔扈特这十几万众随时可以回家!
啊,当然,高务实并不打算让他们回蒙古高原,他的意思是你们往南去叶尔羌就行了——跟着我大明天兵一道去。等天兵击败了残元,他们让出的地盘就有你们一份。
为何要这样安排?因为西域太大了,明军骑兵虽然装备好,但因为是半具装配置,机动能力肯定不如蒙古骑兵,所以高务实需要有一支可供驱使的蒙古骑兵为朝廷平息一般性的叛乱,或者做一些需要兵贵神速的活儿。
在高务实的计划中,将来西域这一块的兵力配比就是明军步骑作为核心主力,主要驻扎在伊犁河谷和几处重要城池,而收降的蒙古骑兵则作为机动兵力动态部署。
如此一来,大战双方配合打,小仗蒙古人摆平,而朝廷则可以省事省力又省钱,简直赢麻了。当然,具体情况还是要具体对待,总之大战略就是这样。
按照这样的规划,今后镇守西域需要的蒙古人既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如果把整个瓦剌诸部全部收编,那么诸部人丁恐怕有五十万以上。为了震慑住这么多近乎全民皆兵的蒙古人,朝廷在西域不说屯驻十万大军,怕是至少也得有七八万上下,而这是财政上绝对不可接受的。
如此,只接受大概二十万左右的蒙古人,他们平时能聚集起来的骑兵大概就只有五万以内,这样朝廷屯兵少则三万,多则五万也就顶天了。
考虑到高务实还有个经济向的“伊犁河谷发展计划”,彼时屯兵三五万,这个规模应该就不会对中央财政造成太大的压力,而双方加起来的总兵力也有八至十万,仗着明军武器装备优势,足以应对更西边的一切威胁,包括沙俄——沙俄核心在乌拉尔以西,运输能力同样限制了他们的力量投送。
高务实将这些思考向皇帝和盘托出,朱翊钧听得连连点头,认为自己这位发小首辅考虑问题真是极合自己的意,完全是走一步看三步,还把长期治理问题都规划得极尽清晰,自己听了只需要点头就好。
要是朝廷大臣个个都能做到这个程度,朕何忧哉!可惜啊,务实就这么一个……
“你这番考虑朕全都赞同,但朕还有个疑问:若届时朝廷只要土尔扈特和辉特两部,那残元与和硕特、准噶尔等部残党怎么办?难不成你想斩草除根?”
“对蒙古人哪有斩草除根一说。”高务实大摇其头:“当今天底下最难的打的仗,恐怕就是对蒙古人打全歼战……这几乎不可能,蒙古人就算败得再惨也不可能全军覆没的,总有一部分肯定能跑掉。”
这下轮到朱翊钧眉头大皱了。他似乎也没了食欲,把筷子放下,从旁边拿过白巾擦了擦嘴,蹙眉道:“追敌万里,仍不能全歼……”
“不全歼也有不全歼的好处。”高务实又似安慰,又似解释地道:“察哈尔、准噶尔、和硕特三部均为强部,即便遭受大败,但只要有人能整合残余力量,就还能继续往西逃窜……这是好事。”
“好事?”朱翊钧一时不太能理解。
高务实道:“自然是好事。他们一旦西逃,总得要有个落脚处吧?但战败之后损失太大,估计也逃不远,如此只能就近抢夺别家草场……那就是哈萨克、布哈拉、希瓦三国的麻烦了。呵,这几方力量一旦斗了起来,我大明朝廷可不就有了重整西域的时间?”
听了这话,朱翊钧立刻转忧为喜,大笑道:“好好好,还是日新想得周全,这般驱虎吞狼确是上策,比斩草除根还妙!”
高务实微笑不语,但朱翊钧说到这儿似乎想起什么事来,眼珠一转,朝高务实问道:“说到斩草除根……你现在知道你那乖儿子在吉大港做了什么吧?如何,是不是如朕所言?”
朱翊钧当时说高渊在南疆做了一些事,事情本身做得不错,但高务实给他取名为“渊”的寄望却可能是落空了。
朱翊钧理解的“渊”,大概是性格方面比较沉静。这也不奇怪,高务实的性格在他看来就是少年老成,成年后则是更加沉稳,突出一个谋定而后动。所以他认为高务实给长子取名为“渊”,就是一种希望儿子“深肖乃父”的寄望。
然而,高渊却在吉大港“杀俘万余”,这件事当然就证明高务实的寄望落空了。这小子压根就不“沉静”,反而杀伐果决得很,比他老子的煞气重多了。
不过高务实现在反倒是把前因后果乃至相关的一些问题都想明白了:首先,锦衣卫肯定在南疆布下了一些人手,但是这些人应该没有进入太高层面,因此皇帝得到的消息并不全面、也不深入,是以不知吉大港那件事其实是高璟的首尾,而高渊只是在犹豫中不曾及时制止,显得像是默认了,或者干脆就是主导了这件事一般。
其次,朱翊钧对于这件事并没有什么反感,只是单纯觉得高渊这小子煞气挺重,这从他三番两次强调高渊“其实干得不错”就能证实。
当然,高务实虽然未必同意皇帝的看法,但是倒也能理解——大明对外以刚闻名,成化犁廷这样的事在大明不仅不会被士林舆论抨击,反而是会被大力赞颂的。
归根结底,大明的社会舆论底层逻辑是建立在对蒙古复仇的基础上的,泛化开来就是强烈的华夷之辩思维——瞧瞧蒙古人当年干的好事,可见华夏之外皆蛮夷,对这些蛮夷万万不能心软。
最后,皇帝对高渊似乎也有一点隐隐的担忧:这小子将来可是要继承高务实各种遗产的——包括政治遗产、财富遗产乃至军事遗产。他这般煞气冲霄,等将来继承如此雄厚的遗产,可不会闹出什么事来吧?
问题虽然高务实都想明白了,但现在皇帝问起,自己该如何回答呢?——
感谢书友“书友20180712195517273”的月票支持,谢谢!
PS:今天回来稍早,补1K欠债。
本章完
www.llewen.cc。m.llewen.cc
高务实说这些蒙古汗国的后裔们缺乏政治智慧,这话委实不假。不过,高务实这样说倒也不完全是从战略上蔑视对手,而是他知道土尔扈特在原历史上发生过的事情。总的来说,这个部落确实挺倒霉。
长话短说,首先土尔扈特部领地的位置很要命,它东部是准噶尔,东南是和硕特,西、南两面被此时还很强大的哈萨克汗国环绕,只有北部的杜尔伯特部似乎稍弱一点。
但似乎只是似乎,其实杜尔伯特部也是瓦剌又称卫特拉联盟之一,只是这个部落不怎么惹事,在大明的名气稍逊。事实上真要论实力,杜尔伯特部比屡遭土默特、鄂尔多斯打击的辉特部还要强大一些。
由此可以看出,土尔扈特部位置何等尴尬——周边全是强邻,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正因如此,历史上土尔扈特在不久之后就因为要避免被瓦剌内战所牵连主要就是准噶尔与和硕特之争,干脆来了个举族西迁。在约莫三十年后指书中时间,经过哈萨克草原,越过乌拉尔河,来到伏尔加河下游地区放牧。
他们在那儿稳定了一段时间,但是好景不长,当沙俄扩大领土到伏尔加河沿岸后,就开始压迫土尔扈特,彼时该部部众就曾几次想重返祖国。
1712年,土尔扈特汗阿玉奇遣使假道西伯利亚,到北京贡方物于鞑清。1771年1月5日,土尔扈特人启程回国,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历程。俄国女皇叶卡特琳娜二世立即派出军队追袭。
土尔扈特经过了多次战斗,忍受了饥饿疾病,终于在6月底7月初进入新疆境内。土尔扈特起程回国时,有3万多户17万余人,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内,竟有一半人死于归途。乾隆得到奏报后,立即发布谕旨安插土尔扈特部于新疆——难得的做了件人事。
高务实的判断就来源于此:土尔扈特之所以西迁,就是因为土尔扈特要么不情愿、要么没能力插手瓦剌内战,因此只能避开。现在离他们历史上西迁的时间已经只有约三十年,对于蒙古人来说也就一代人、不到两代人的时间,土尔扈特部的实力不会有很大变化。
那么,现在他们就应该已经感受到了准噶尔、和硕特之间的火药味,搞不好已经动起了迁徙的念头。但是这里有一点很重要:历史上土尔扈特西迁有个前提,就是东边的“蒙古本部实际上是土默特+鄂尔多斯联盟”实力太强,他们瓦剌早就被打怕了,因此压根没想过往东迁。
不东迁只是因为东边对手太强,不是因为他们不想往东。东边可是蒙古故乡,谁不愿意回家呢?哪怕蒙古人也是会被精神图腾吸引的——成吉思汗的陵寝可是在鄂尔多斯部。
这就好办了,因为土默特、鄂尔多斯联盟虽然对他们来说是不可翻越的大山,但这个联盟现在早已臣服于大明了啊!大明只要发话,土尔扈特这十几万众随时可以回家!
啊,当然,高务实并不打算让他们回蒙古高原,他的意思是你们往南去叶尔羌就行了——跟着我大明天兵一道去。等天兵击败了残元,他们让出的地盘就有你们一份。
为何要这样安排?因为西域太大了,明军骑兵虽然装备好,但因为是半具装配置,机动能力肯定不如蒙古骑兵,所以高务实需要有一支可供驱使的蒙古骑兵为朝廷平息一般性的叛乱,或者做一些需要兵贵神速的活儿。
在高务实的计划中,将来西域这一块的兵力配比就是明军步骑作为核心主力,主要驻扎在伊犁河谷和几处重要城池,而收降的蒙古骑兵则作为机动兵力动态部署。
如此一来,大战双方配合打,小仗蒙古人摆平,而朝廷则可以省事省力又省钱,简直赢麻了。当然,具体情况还是要具体对待,总之大战略就是这样。
按照这样的规划,今后镇守西域需要的蒙古人既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如果把整个瓦剌诸部全部收编,那么诸部人丁恐怕有五十万以上。为了震慑住这么多近乎全民皆兵的蒙古人,朝廷在西域不说屯驻十万大军,怕是至少也得有七八万上下,而这是财政上绝对不可接受的。
如此,只接受大概二十万左右的蒙古人,他们平时能聚集起来的骑兵大概就只有五万以内,这样朝廷屯兵少则三万,多则五万也就顶天了。
考虑到高务实还有个经济向的“伊犁河谷发展计划”,彼时屯兵三五万,这个规模应该就不会对中央财政造成太大的压力,而双方加起来的总兵力也有八至十万,仗着明军武器装备优势,足以应对更西边的一切威胁,包括沙俄——沙俄核心在乌拉尔以西,运输能力同样限制了他们的力量投送。
高务实将这些思考向皇帝和盘托出,朱翊钧听得连连点头,认为自己这位发小首辅考虑问题真是极合自己的意,完全是走一步看三步,还把长期治理问题都规划得极尽清晰,自己听了只需要点头就好。
要是朝廷大臣个个都能做到这个程度,朕何忧哉!可惜啊,务实就这么一个……
“你这番考虑朕全都赞同,但朕还有个疑问:若届时朝廷只要土尔扈特和辉特两部,那残元与和硕特、准噶尔等部残党怎么办?难不成你想斩草除根?”
“对蒙古人哪有斩草除根一说。”高务实大摇其头:“当今天底下最难的打的仗,恐怕就是对蒙古人打全歼战……这几乎不可能,蒙古人就算败得再惨也不可能全军覆没的,总有一部分肯定能跑掉。”
这下轮到朱翊钧眉头大皱了。他似乎也没了食欲,把筷子放下,从旁边拿过白巾擦了擦嘴,蹙眉道:“追敌万里,仍不能全歼……”
“不全歼也有不全歼的好处。”高务实又似安慰,又似解释地道:“察哈尔、准噶尔、和硕特三部均为强部,即便遭受大败,但只要有人能整合残余力量,就还能继续往西逃窜……这是好事。”
“好事?”朱翊钧一时不太能理解。
高务实道:“自然是好事。他们一旦西逃,总得要有个落脚处吧?但战败之后损失太大,估计也逃不远,如此只能就近抢夺别家草场……那就是哈萨克、布哈拉、希瓦三国的麻烦了。呵,这几方力量一旦斗了起来,我大明朝廷可不就有了重整西域的时间?”
听了这话,朱翊钧立刻转忧为喜,大笑道:“好好好,还是日新想得周全,这般驱虎吞狼确是上策,比斩草除根还妙!”
高务实微笑不语,但朱翊钧说到这儿似乎想起什么事来,眼珠一转,朝高务实问道:“说到斩草除根……你现在知道你那乖儿子在吉大港做了什么吧?如何,是不是如朕所言?”
朱翊钧当时说高渊在南疆做了一些事,事情本身做得不错,但高务实给他取名为“渊”的寄望却可能是落空了。
朱翊钧理解的“渊”,大概是性格方面比较沉静。这也不奇怪,高务实的性格在他看来就是少年老成,成年后则是更加沉稳,突出一个谋定而后动。所以他认为高务实给长子取名为“渊”,就是一种希望儿子“深肖乃父”的寄望。
然而,高渊却在吉大港“杀俘万余”,这件事当然就证明高务实的寄望落空了。这小子压根就不“沉静”,反而杀伐果决得很,比他老子的煞气重多了。
不过高务实现在反倒是把前因后果乃至相关的一些问题都想明白了:首先,锦衣卫肯定在南疆布下了一些人手,但是这些人应该没有进入太高层面,因此皇帝得到的消息并不全面、也不深入,是以不知吉大港那件事其实是高璟的首尾,而高渊只是在犹豫中不曾及时制止,显得像是默认了,或者干脆就是主导了这件事一般。
其次,朱翊钧对于这件事并没有什么反感,只是单纯觉得高渊这小子煞气挺重,这从他三番两次强调高渊“其实干得不错”就能证实。
当然,高务实虽然未必同意皇帝的看法,但是倒也能理解——大明对外以刚闻名,成化犁廷这样的事在大明不仅不会被士林舆论抨击,反而是会被大力赞颂的。
归根结底,大明的社会舆论底层逻辑是建立在对蒙古复仇的基础上的,泛化开来就是强烈的华夷之辩思维——瞧瞧蒙古人当年干的好事,可见华夏之外皆蛮夷,对这些蛮夷万万不能心软。
最后,皇帝对高渊似乎也有一点隐隐的担忧:这小子将来可是要继承高务实各种遗产的——包括政治遗产、财富遗产乃至军事遗产。他这般煞气冲霄,等将来继承如此雄厚的遗产,可不会闹出什么事来吧?
问题虽然高务实都想明白了,但现在皇帝问起,自己该如何回答呢?——
感谢书友“书友20180712195517273”的月票支持,谢谢!
PS:今天回来稍早,补1K欠债。
本章完
www.llewen.cc。m.llewen.cc
本文网址:https://www.xingfulaiqiaomen.com/xs/5/5600/3350204.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xingfulaiqiaomen.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