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山洞的变化
推荐阅读:山沟里的制造帝国、沧元图、大唐不良人、孙猴子是我师弟、星临诸天、无限先知、超灵气时代、血税、天涯海阁小师妹、娱乐超级奶爸、
接下来的几天时间,徐晨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修整山洞上。
隔天下山去视察一下窑厂,指导几个窑工制作陶器,同时将母巴安排人将收集回来的树皮泡到河边的水坑里面。
这种类似麻的植物主要生长在山谷口附近,因此主要采集任务都是一群男人在负责。
他们的动作很快,每天都能弄很大几捆回来,同时也收集回来不少这种植物的种子,徐晨都让人晒干之后先收藏起来,准备等到开春之后种到小河岸边。
自从知道附近几个部落每年都还会有两次集体交流活动之后,徐晨就有一种时不我待的感觉。
吃穿住用是人类生存的四大基础需求
生活好坏的衡量标准,就在于物资多寡。
眼下因为气候原因,再加上地广人稀,食物相对来说还算富足,只要努力狩猎采集,这种小型原始部落基本更能够保证食物稳定,因此穿衣保暖就成了迫切需求。
特别是冬天即将到来,对于穿衣保暖的需求更大。
砌墙可以增加安全保障,还可以遮风挡雨,但真正想要安然过冬,衣服更加重要。
部落积攒的兽皮远远不够所有人使用,因此布就成了最好的选择。
而布的诞生,几乎可以看做是人类从蛮荒走向文明的最重要的标志。
因为有了布,人类对于猎杀野兽的需求性就大大下降。
野兽提供给原始人类的除开肉食和补充盐分之外,主要就是为获取兽皮。
当兽皮不再是必需品的时候,人就会寻求更加安全的食物来源,比如畜牧和种植。
因此学会织布,也是推动部落下山的一个重要任务。
有了布,徐晨就可以用来和其他部族进行交换更多有用的物品,获取更多有用的信息。
比如哪里有盐,哪里有铜铁矿石等等。
等把金属冶炼出来,这些原始的人类部族就能够真正开始在自然界混成带头大哥了。
石墙每天都在不断增高加长。
短短几天时间如同一个裂口的山洞就完全被石墙封住,只留下进出的一道小门。
围墙砌好之后,接着就是火塘改造。
为了方便吃饭和做饭,徐晨打算是在火塘四周砌起来一圈石台,上面铺上陶砖,这样既能烤火,也能在上面放食物,相当于集体餐桌。
另外在火塘靠山壁的位置,砌起来一排火灶,灶台上同样铺上陶砖,无论烧水做饭都要方便的多。
最主要的是这样会节约很多柴草。
眼下只有简陋的石刀石斧,专门砍柴是不可能的,只能捡这样子才能维持火种和烧烤食物。
但冬天越来越近,对于木材的需求会越来越大。
维持火种一般都是用很大的木头,这样才能保证炭火不会熄灭,但每天烧烤食物的时候,为了获得足够的火力,就会加入很多柴草,食物烤熟之后就只能白白浪费掉。
但若是改成火灶,则需要多少柴草就用多少柴草,饭菜做完残余的柴炭就直接丢入火塘之中维持火种。
为了不浪费火塘维持火种的残余火力,还可以在火塘上设计几个专门烧水的火孔,不需要去灶台上烧水就能保证整天都有热水饮用。
虽然徐晨没有专门学过这些东西,但许多东西在农村他都曾经见过,只需要简单改造一下就行。
好不好用先不说,至少这样弄了之后,生活环境将会发生极大的改观。
因此接下来几天,徐晨又开始对火塘进行大规模的改造。
虽然这种改造暂时有些影响制作食物和吃饭,但所有人都很支持。
特别是一群负责做饭的女人,都对徐晨简单描述的场景非常期待。
忙忙碌碌中,火塘也在一天天发生巨大的变化。
以前围满一圈的大大小小熏的乌漆嘛黑的石头石板被一道半米高的整齐石墙代替。
而火塘也从一个直径两米多,并不规则的凌乱圆形变成了一个长三米宽两米的四四方方的长方形。
靠洞壁一侧,和火塘连在一起的是一排四口火灶。
为了更加充分利用火塘,他在改造的同时不断改进设计方案,专门在火塘四周预留了一些用来固定木头的位置,将来打算在火塘上方安装一个木架,既可以用来熏肉烤肉,还可以用来装吊钩,挂上陶锅煮食物。
吊锅这种古老的炊具,是老百姓的智慧结晶。
因为只要火塘有火,吊锅的食物就能持续不断加热。
上午把鸡杀好,放进吊锅里面慢慢炖,到晚上就能炖的软烂浓香。
虽然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广大农村的生活习惯也在发生巨大的改变,炉具灶具也在快速更新换代,但在云贵川渝一带,很多山区农村依旧是保留着传统的生活习惯。
他们冬天会把腊肉挂在火塘上熏烤。
他们会用吊锅煮饭炖菜。
眼下一群原始人也是如此熏肉,不过没有吊锅而已。
徐晨的发明,对他们来说不会产生认知上的冲击,最多进了一小步而已。
在整改火塘和搭建火灶的同时,徐晨还抽空下山几趟,指导窑工开始烧制第二批陶器。
第二批陶器数量不多,只有二十来件,但都是大型器皿。
为了不浪费窑火,他还往里面装了不少石灰石,另外还烧制了一批陶砖。
如此以来,这口火窑便明显不够用了。
因此他不得不让几个窑工抽空在旁边再挖一口更大的窑出来。
徐晨在忙碌的同时,叶也每天不停的纺线。
这种原始的手工纺锤效率极其低下。
虽然第一次收获的麻并不多,但要想纺完也不是一两天的事,因此她只能转职成为一个略微幽怨的纺织娘,每天一个人孤独的坐在石头上不断的纺线,然后嘟着嘴看着徐晨和古、举两人热热闹闹的忙碌和说笑。
本来,砌墙她也可以帮忙。
但徐晨告诉她,纺线比砌墙更重要。
虽然她有些哀怨,但她还是很满足徐晨的安排,完成这件所有族人都不能参与的工作。
山下河边的水坑里面,已经泡满了男人们采集回来的树皮。
虽然看起来树皮已经足够多,但徐晨仍旧还不满足,要求采集的越多越好。
因此水坑边也慢慢堆起来好大几堆。
族人慢慢都知道采集这种树皮泡烂之后是用来纺一种叫做线的细绳,但却并不知道他要弄这么多细线干啥。
不过随着徐晨在部落的威信越来越高,他的话没有人去质疑,而是非常认真的去执行完成。
现在部落的人有什么事都是第一时间来问他,而不是去向母巴征求意见。
当然,母巴也没意见。
因为徐晨很多时候的安排比她还要周到,分工更加合适。
山脚下每天窑火滚滚,第二窑陶器已经烧了五六天,而山上徐晨对于火塘灶台的改造也已经完成,只剩下铺砖和外观处理了。
不过他的工作并没有结束,而是又开始在山洞里面砌粮仓。
眼下采集的大量干果、燕麦、野果、根茎等越冬食物就随意堆在山洞里面,四周只是简单用石头围了一圈,里面垫了一些晒干的宽大树叶。
这样保存粮食太过简陋,壁虎蜈蚣蚂蚁蜘蛛整天爬来爬去,另外老鼠也不少,甚至偶尔还有能发现蛇的蜕皮。
能保存多久暂停别论,首先就不干净卫生。
粮仓的工程并不比改造火塘小,不过结构却简单多了,只需要靠石壁砌起来几个石窖就行。
不过等到开始砌粮仓的时候,徐晨才发现自己筹划的先后顺序有问题,因为外面的石墙阻挡,石头和泥巴要想弄进来很麻烦,古和举两人只能吭哧吭哧的来回跑。
好在两个野人少年心思单纯足够淳朴。
否则他这个小包工头肯定会被打出屎来。
为了配合徐晨修建粮仓,一群女人配合将本来已经晒干放好的粮食全都搬开,不过好在眼下有足够多的藤筐,倒是没有浪费太多的时间。
转眼又是三天过去。
徐晨在劳师动众之下,山洞里面陆续修建起来一排石窖。
这些石窖并不大,每个大约一个立方左右。
不过砌好还并不能马上就使用,因为还是湿的,另外他还想等到石灰烧好之后,里面用石灰陶泥抹平,还要刷一层石灰浆之后烘干才行。
因此在砌石窖的同时,他通知窑工和采集树皮的男人每天回山的时候,顺便带一筐陶土上来,如此几天下来,山洞前面也慢慢多了一大堆陶土。
……
隔天下山去视察一下窑厂,指导几个窑工制作陶器,同时将母巴安排人将收集回来的树皮泡到河边的水坑里面。
这种类似麻的植物主要生长在山谷口附近,因此主要采集任务都是一群男人在负责。
他们的动作很快,每天都能弄很大几捆回来,同时也收集回来不少这种植物的种子,徐晨都让人晒干之后先收藏起来,准备等到开春之后种到小河岸边。
自从知道附近几个部落每年都还会有两次集体交流活动之后,徐晨就有一种时不我待的感觉。
吃穿住用是人类生存的四大基础需求
生活好坏的衡量标准,就在于物资多寡。
眼下因为气候原因,再加上地广人稀,食物相对来说还算富足,只要努力狩猎采集,这种小型原始部落基本更能够保证食物稳定,因此穿衣保暖就成了迫切需求。
特别是冬天即将到来,对于穿衣保暖的需求更大。
砌墙可以增加安全保障,还可以遮风挡雨,但真正想要安然过冬,衣服更加重要。
部落积攒的兽皮远远不够所有人使用,因此布就成了最好的选择。
而布的诞生,几乎可以看做是人类从蛮荒走向文明的最重要的标志。
因为有了布,人类对于猎杀野兽的需求性就大大下降。
野兽提供给原始人类的除开肉食和补充盐分之外,主要就是为获取兽皮。
当兽皮不再是必需品的时候,人就会寻求更加安全的食物来源,比如畜牧和种植。
因此学会织布,也是推动部落下山的一个重要任务。
有了布,徐晨就可以用来和其他部族进行交换更多有用的物品,获取更多有用的信息。
比如哪里有盐,哪里有铜铁矿石等等。
等把金属冶炼出来,这些原始的人类部族就能够真正开始在自然界混成带头大哥了。
石墙每天都在不断增高加长。
短短几天时间如同一个裂口的山洞就完全被石墙封住,只留下进出的一道小门。
围墙砌好之后,接着就是火塘改造。
为了方便吃饭和做饭,徐晨打算是在火塘四周砌起来一圈石台,上面铺上陶砖,这样既能烤火,也能在上面放食物,相当于集体餐桌。
另外在火塘靠山壁的位置,砌起来一排火灶,灶台上同样铺上陶砖,无论烧水做饭都要方便的多。
最主要的是这样会节约很多柴草。
眼下只有简陋的石刀石斧,专门砍柴是不可能的,只能捡这样子才能维持火种和烧烤食物。
但冬天越来越近,对于木材的需求会越来越大。
维持火种一般都是用很大的木头,这样才能保证炭火不会熄灭,但每天烧烤食物的时候,为了获得足够的火力,就会加入很多柴草,食物烤熟之后就只能白白浪费掉。
但若是改成火灶,则需要多少柴草就用多少柴草,饭菜做完残余的柴炭就直接丢入火塘之中维持火种。
为了不浪费火塘维持火种的残余火力,还可以在火塘上设计几个专门烧水的火孔,不需要去灶台上烧水就能保证整天都有热水饮用。
虽然徐晨没有专门学过这些东西,但许多东西在农村他都曾经见过,只需要简单改造一下就行。
好不好用先不说,至少这样弄了之后,生活环境将会发生极大的改观。
因此接下来几天,徐晨又开始对火塘进行大规模的改造。
虽然这种改造暂时有些影响制作食物和吃饭,但所有人都很支持。
特别是一群负责做饭的女人,都对徐晨简单描述的场景非常期待。
忙忙碌碌中,火塘也在一天天发生巨大的变化。
以前围满一圈的大大小小熏的乌漆嘛黑的石头石板被一道半米高的整齐石墙代替。
而火塘也从一个直径两米多,并不规则的凌乱圆形变成了一个长三米宽两米的四四方方的长方形。
靠洞壁一侧,和火塘连在一起的是一排四口火灶。
为了更加充分利用火塘,他在改造的同时不断改进设计方案,专门在火塘四周预留了一些用来固定木头的位置,将来打算在火塘上方安装一个木架,既可以用来熏肉烤肉,还可以用来装吊钩,挂上陶锅煮食物。
吊锅这种古老的炊具,是老百姓的智慧结晶。
因为只要火塘有火,吊锅的食物就能持续不断加热。
上午把鸡杀好,放进吊锅里面慢慢炖,到晚上就能炖的软烂浓香。
虽然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广大农村的生活习惯也在发生巨大的改变,炉具灶具也在快速更新换代,但在云贵川渝一带,很多山区农村依旧是保留着传统的生活习惯。
他们冬天会把腊肉挂在火塘上熏烤。
他们会用吊锅煮饭炖菜。
眼下一群原始人也是如此熏肉,不过没有吊锅而已。
徐晨的发明,对他们来说不会产生认知上的冲击,最多进了一小步而已。
在整改火塘和搭建火灶的同时,徐晨还抽空下山几趟,指导窑工开始烧制第二批陶器。
第二批陶器数量不多,只有二十来件,但都是大型器皿。
为了不浪费窑火,他还往里面装了不少石灰石,另外还烧制了一批陶砖。
如此以来,这口火窑便明显不够用了。
因此他不得不让几个窑工抽空在旁边再挖一口更大的窑出来。
徐晨在忙碌的同时,叶也每天不停的纺线。
这种原始的手工纺锤效率极其低下。
虽然第一次收获的麻并不多,但要想纺完也不是一两天的事,因此她只能转职成为一个略微幽怨的纺织娘,每天一个人孤独的坐在石头上不断的纺线,然后嘟着嘴看着徐晨和古、举两人热热闹闹的忙碌和说笑。
本来,砌墙她也可以帮忙。
但徐晨告诉她,纺线比砌墙更重要。
虽然她有些哀怨,但她还是很满足徐晨的安排,完成这件所有族人都不能参与的工作。
山下河边的水坑里面,已经泡满了男人们采集回来的树皮。
虽然看起来树皮已经足够多,但徐晨仍旧还不满足,要求采集的越多越好。
因此水坑边也慢慢堆起来好大几堆。
族人慢慢都知道采集这种树皮泡烂之后是用来纺一种叫做线的细绳,但却并不知道他要弄这么多细线干啥。
不过随着徐晨在部落的威信越来越高,他的话没有人去质疑,而是非常认真的去执行完成。
现在部落的人有什么事都是第一时间来问他,而不是去向母巴征求意见。
当然,母巴也没意见。
因为徐晨很多时候的安排比她还要周到,分工更加合适。
山脚下每天窑火滚滚,第二窑陶器已经烧了五六天,而山上徐晨对于火塘灶台的改造也已经完成,只剩下铺砖和外观处理了。
不过他的工作并没有结束,而是又开始在山洞里面砌粮仓。
眼下采集的大量干果、燕麦、野果、根茎等越冬食物就随意堆在山洞里面,四周只是简单用石头围了一圈,里面垫了一些晒干的宽大树叶。
这样保存粮食太过简陋,壁虎蜈蚣蚂蚁蜘蛛整天爬来爬去,另外老鼠也不少,甚至偶尔还有能发现蛇的蜕皮。
能保存多久暂停别论,首先就不干净卫生。
粮仓的工程并不比改造火塘小,不过结构却简单多了,只需要靠石壁砌起来几个石窖就行。
不过等到开始砌粮仓的时候,徐晨才发现自己筹划的先后顺序有问题,因为外面的石墙阻挡,石头和泥巴要想弄进来很麻烦,古和举两人只能吭哧吭哧的来回跑。
好在两个野人少年心思单纯足够淳朴。
否则他这个小包工头肯定会被打出屎来。
为了配合徐晨修建粮仓,一群女人配合将本来已经晒干放好的粮食全都搬开,不过好在眼下有足够多的藤筐,倒是没有浪费太多的时间。
转眼又是三天过去。
徐晨在劳师动众之下,山洞里面陆续修建起来一排石窖。
这些石窖并不大,每个大约一个立方左右。
不过砌好还并不能马上就使用,因为还是湿的,另外他还想等到石灰烧好之后,里面用石灰陶泥抹平,还要刷一层石灰浆之后烘干才行。
因此在砌石窖的同时,他通知窑工和采集树皮的男人每天回山的时候,顺便带一筐陶土上来,如此几天下来,山洞前面也慢慢多了一大堆陶土。
……
本文网址:https://www.xingfulaiqiaomen.com/xs/3/3274/2441455.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xingfulaiqiaomen.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