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1章 世宗篇6 先下一臣
推荐阅读:山沟里的制造帝国、沧元图、大唐不良人、孙猴子是我师弟、星临诸天、无限先知、超灵气时代、血税、天涯海阁小师妹、娱乐超级奶爸、
第2131章世宗篇6先下一臣
吏部尚书刘继昌,他的经历实则也具备一定传奇性与励志性,他虽然是徐王之子,但只是养子,并且实际出身还带有一丝污点,其亲祖父乃是乾祐早期被世祖皇帝列为祸国殃民典型处置的皇叔刘信。
刘继昌的治政能力并非顶级,品行难谈端正,更少气节,却能一步步爬到帝国宰相之位,主掌吏部天官,这其中,除了非凡的机遇之外,便是敏感的政治嗅觉,以及出众的投机本事了。
至少,能够同时得到世祖、太宗两代先帝的认可,在斗争复杂的康宗朝间也稳稳地成为最后的胜利者之一,这本身就是能力的体现。
不过,随着年纪渐长、功臣名就,刘继昌也渐渐丧失了曾经赖以腾达的性格与气质,他的嗅觉不再敏锐,目光也日渐狭隘,居天官之任,望首相之尊,只为一家之私。
在过去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朝廷内部的斗争依旧没有停下,赵王虽然从邙山回到京城王府静养,但一拒绝了皇帝回报性质的权位,二则也不过问朝廷事务,因此,端拱初期的朝廷中枢权力之争,就在尚书令向德明与吏部尚书刘继昌之间展开。
一朝天子一朝臣,刘文济登基,掀开了大汉帝国历史的新篇章,对康宗时期的诸多“用人之弊”自然也要进行整改,就是刘文济不发话,如刘继昌者也会主动推进。
于是王钦若、丁谓等因为“幸进”迈入高官行列的平康臣僚,相继得到打压,王钦若因为有刘文济的维护,尚且能在政事堂坚守着,已经升任开封府尹的丁谓则比较倒霉,在一件杀人命案的审理中因为用刑过度、致犯死亡、有违法度,而被贬到凤翔担任知府。
旧人去,新人来,而围绕着打压平康朝臣留下的空缺,向德明与刘继昌二相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不只是那些职缺,还针对各自派系的人进行攻讦。
向德明背后有军功贵族,刘继昌则得到那些从政宗室的支持,向德明掌握尚书令大义,刘继昌则有吏部尚书的职权优势,因此,一时间双方是旗鼓相当。
向刘之争不亦乐乎,倒是让帝国越发固化上层阶级多了些活力,朝廷要职、地方封疆的变调动,进入了大概十年来最频繁的一个阶段。
而整个斗争局面,都是勋贵势力之间的角斗,那些庶族官僚出身的人,则是被联手排斥打压,即便是宰相王钦若,在政事堂也是被欺负得不要不要的,总有人拿他在刘文济继位前后的朝秦暮楚来嘲笑他,王钦若终究是文人,面皮薄,也不时到皇帝面前诉苦告状
对于这些,皇帝刘文济是端坐万岁殿中,洞察其理,却又隔岸观火。一方面是漠视当权者对康宗旧臣的打压,他需要从各方面清理属于康宗的影响,一个八年的帝王,即便再混账,留下的痕迹也足以烙印到帝国的根骨上,而当权者做的,正是他想做的。
同时,如王钦若、丁谓能臣,被打压得越狠,越无助,就越会向新皇靠拢,为刘文济所用。而康宗提拔的诸多大臣中,刘文济看得上的,也只有王钦若、丁谓罢了。
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天然弱势”的新君,刘文济也需要这些秉政的权贵们斗起来,相互牵制,才是对他最有利的,当然需要斗而不破。
只不过要做到这一点,需要高明的政治智慧以及强大的掌控能力,否则容易玩脱。也需要斗争者心中有谱,知晓分寸,向德明乃是水火里磨练出的俊杰,分寸把握得还不错,在权争的过程中,还能顾全大局。
而刘继昌,经过一段时间的密切关注观察,刘文济对这个名义上的皇叔是大失所望,别看他履历扎实,且早年有“干才”之名,但在中枢的表现,比起素以“愚鲁”著称的鲁王叔刘暧,差的不是一两条街的距离。仅以私欲凌于公权这一点,刘继昌就很难获得刘文济的好感。
当然,刘继昌看起来也并不在意新皇的好感,在御前也显得不那么自觉,皇帝相召,拖了足足半个时辰,方才慢吞吞地前来拜见。面圣之时,行礼的语气与姿态,也很显得很矜持,全然一副等着皇帝赐座的意思。
对此,刘文济嘴角还是挂着浅笑,似乎没有一丝的不愉,照常与其赐座。刘文济找刘继昌来,自是为了安东国之事,不过具体事由,谈的是率宾知府曾会的问题。
放眼全图,由帝国直辖,真正称得上飞地的,只有三处,率宾府、济州岛、良平县(新加坡)。而率宾府在维护中央权威上的压力,却是最大,压力自然来源于接壤的安东国。
曾会在任上差不多有八年,军政一肩挑,表现很是出彩,不只牢牢地守住府事职权,竭力抗住来自安东国方方面面的侵蚀,还借着港口之利,把当地的经济发展经营得可圈可点。
曾会干得好,对安东国的政商军民自然不会是什么好消息,曾会也逐渐成为安东上下的眼中钉、肉中刺,就在平康七年,曾会外出视察时,就曾遇刺,若非随扈拼死保护,早就作古了。
而刺杀失败之后,没过多久,主谋以及几名从犯就被逮到了,据其供述,是因为曾会此前治法严厉,断了他们的财路,因而采取刺杀的报复行为。
然后,一干主从犯,便离奇死于狱中,再之后,就不了了之了。曾会倒是将此事“出奇”之处禀报朝廷,但并未得到重视,对此,曾会也没有坚持说法,只是在后来加强了自身及家人的安全保卫。
察其经历,刘文济对曾会的感观自然格外良好,认为这才是勇于担当任事、敢于冲锋在一线的忠臣良吏。
不过,当问起曾会的表现时,刘继昌给他的评价却很低,说他为人刻薄,施政严苛,导致治下一大部分士民(安东商民)不满。又提到安东王来京时,曾弹劾曾会,说他狂妄骄横,蔑视宗王,无视法度,刘继昌又给曾会安了个“离间宗室亲情、破坏朝廷与封国”关系的罪名。
并且,刘继昌还当场表示,率宾虽然远在偏僻,但曾会一任八年,已然大大超出朝廷任期制度,吏部已经开始讨论给其调动的事宜,还是贬职
刘文济不信刘继昌听不出自己语气中对曾会的赞赏之意,他仍给出如此评价,于是接下来关于曾会,刘文济也只字不提了。
紧跟着又问起辽东道布政使的安排,这是当下朝廷比较重大的一个空缺,同时也是“向刘之争”的新战场。刘继昌顺势就向皇帝讲起吏部公推的人选,殿中少监宋贻庥,刘继昌说他履历丰富、干才卓著,又是名门之后,足以胜任。
宋贻庥乃是开宝名相、“开宝二十四臣”宋琪之子,当然更重要的,他是刘继昌的姻亲。对于这层关系,用几个月时间通读大汉权贵“各家家事”的刘文济,实则心知肚明,对刘继昌的“举贤不避亲”,依旧没有发表什么看法,反而笑呵呵地表示,朝廷公推,依制举才,总是差不了的
到后来,刘文济已经完全不提召刘继昌的初衷,只是面带微笑地听其述职,至于其中诸多关于尚书令向德明“为政之失”的地方,也只是矜持地表示会进行调查。
而可以想见的,等刘继昌满意地告退之后,刘文济的表情有阳光向阴沉转变之速。如果说此前只是不满,那么经过今日之事,刘文济已经在刘继昌身上打了个“×”了。
此人,不足以再担任吏部天官,甚至不能再留在中枢!
一时间,刘文济的脑子里,满满都是二十多年前,太宗继位之初,康王刘晔当街杀刘府恶奴之事,而近期的,则是刘继昌收了安东王刘文渊两株千年人参以及一箱珍贵毛皮、珠宝的事情
翻完旧账,刘文济则琢磨起,该怎么把刘继昌给赶出朝廷去。此事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并且不是那么简单,毕竟刘继昌经过多年经营,在朝廷内部也有一大股势力,又有宗室的撑腰,要知道,在政事堂中,刘继昌可是唯一一名宗室代表了。
刘文济对刘继昌的忌惮是小事,他顾忌的,乃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若是破坏了朝局,让“向党”一家独大,那样的局面可就更加严重。
除非,走马换将,把“向刘”全部给罢了,不可否认,当生出这个念头的时候,刘文济动心了,心跳都加速了。不过,理智再度占据头脑时,刘文济干脆地打消了此念头。
登基不足一年,连罢二相,还包括首相,这影响实在太大了,容易引发权贵们的不安与抵触
在刘文济费心斟酌之际,刘继昌那边有动作了,和在御前一般“言行一致”,曾会很快就被调离率宾府,被贬到甘州删丹县任知县,由海东之滨,到河西平原,来了个大挪移。
更重要的是,这显然是一项有失公允的决策,年逾六旬的曾会,也迎来仕途一重大挫折。而几乎不为人所知的是,皇帝刘文济起初是想擢曾会为辽东布政使,继续用在制约安东的事务上
然后,刘继昌在吏部达成共识之后,直接签署了关于松贻庥辽东布政使的任命书,虽然是打着获得了“圣意”的幌子,但他不讲规矩,向德明的反击也紧随其后,从政事堂层面阻截此事,一道封疆这样的要职,没有政事堂的授权,仅有吏部签署的文件,那也是无效的。
关于辽东道布政使的任命,也成为“向刘之争”最激烈的一件事,双方的举措,堪称彻底撕破脸皮,不再有任何的收敛。而二相的斗法,也彻底引发了朝中有识之士的不满,刘继昌就不多说了,“老而为贼”,便是向德明,风评也跟着下降,饱受议论与攻讦。
大汉的尚书令,虽然权重,从来都不是一个容易坐的位置,前前后后,真正能压服众臣的,只有一个赵普,就这,也只是维持着一个表面上的压制。开宝朝,敢于攻击赵普的可不在少数,最有名的就是卢多逊了。
在这样的局面下,筹谋多时的皇帝刘文济下定决心了,先把刘继昌打下去,至少,这是对勋贵集团的一种打压,还能借向德明之力,就冲这一点,便值得做了。
当同时面对皇帝与尚书令的打压时,刘继昌的倒台也就成为了必然,当然,过程中还是有些波澜起伏的。先是御史董会上书弹劾工部郎中刘纬贪墨黄河大堤植树固土款项兼受贿、强抢奸污民女、杀人等七项大罪
这道劾章一出,满朝哗然,有为刘纬恶行的震惊,更重要的,还是刘纬的身份,他正是刘继昌之子。而刘纬,则是雍熙元年,纵容恶奴烈马横行街市,为康王刘晔所杀,随后引发了一场政争大风波的“主角”。
当初刘纬就被打断了腿,后来又被送到西北吹了十年沙子,大概是因为这些渊源,对这个儿子刘继昌很是愧疚。等把他接回京后,更加溺爱,等康宗继位,他趁势而起,晋位宰相,掌管吏部之后,又给他指了个工部郎中的差事
而刘纬呢,受了那么多苦楚,非但不思己过,反而变本加厉,不只自己不加收敛,还带着他的两个儿子,父子三人一起“玩”
当刘纬事发的影响还在发酵之时,一个又一个的震惊,伴随着的刘继昌家人、故旧的“爆雷,向大臣百官们席卷而来。如此动静,如此规模,若说背后无人策动,显然是不可能的,而几乎所有的目光都投向尚书令向德明。
更让人目不暇接,也所有人期待的是,左都御史鲁宗道收到了一份直指刘继昌受贿、渎职、逾制、大不敬等罪状的举报,并附有详尽的罪证,详细到时间、地点、人物齐备。
刘文济登基之后,便将鲁宗道这个有名的谏臣从西北召了回来,任为左都御史。而以鲁宗道的脾性,收到这样的“大料”,都不带犹豫的,直接捅了开来。
于是,真正满朝震动了,如此贪婪自私、渎职枉法的逆臣,怎能居吏部天官之任?
就连皇帝刘文济,也很是震惊,下诏让政事堂就此事展开廷议,令刘继昌自辩。而到这个地步,刘继昌也坐不住了,对于一切罪责,自是矢口否认,同时反咬鲁宗道,说他罗织罪状,陷害宰相,罪不容诛。
刘继昌也是急得跳脚了,为了转移炮火、混淆视线,又暗使心腹,开始爆其他大臣的“黑料”,谁家屁股底下没点屎,一时间,朝廷上层,臭不可闻。让刘文济惊奇的是,有不少事情,连皇城司都不曾监察到
此举,也成为了刘继昌在帝国中枢的绝唱,毕竟众怒难犯,众人围攻之下,刘继昌的话语权直接被剥夺了。由尚书令向德明率众上表,请罢刘继昌之职,下狱问罪。
四朝元老,不可一世的宰相刘继昌就这么落马了,而他真正权倾朝野,只有半年的时间。当然,也顾念其过往功劳,留了条命,夺职,废为庶人,罚没家产,举家流放安东
而这,对刘继昌来说,显然比死了还难受。徐王一系,倒是尽情分的上表,以其年老,希望能再宽宥一二,刘文济不许。他很好奇,落魄至厮的刘继昌,刘文渊会如何对待他。与各大封国打交道,已经成为帝国皇帝的必修课,而安东国很荣幸地成为皇帝最关注的一个封国。
至于刘继昌倒台之后的权力真空,也迅速被站在帝国食物链顶端的饕餮们分食殆尽,其中,皇帝刘文济是吃得最饱的。
首先吏部之职,被刘文济属意的寇准接任,其次还在西赴甘州途中的曾会,半路收到最新敕旨,调任辽东道布政使。大汉帝国过往完成三级跳政治明星不在少数,但如曾会这般,知府-知县-布政使,这样的经历,也只此一家,别无分号,一时间,曾会闻名帝国官场,成为大器晚成的典型。
至于鲁宗道、董会等“倒刘”过程中的功臣,也各有封赏。而对皇帝的论功行赏,从头到尾,尚书令向德明都没有代表勋贵集团,出一句反对之语。
别人不知,向德明还不清楚吗?愚昧之人,往往只看浮面,把刘继昌倒台的功劳加在自己身上,但向德明可心知肚明,皇帝本就占据大义大势,这暗中的手段使起来,也是如此厉害,他就不能不有所忌惮了
何况,因为与刘继昌的党争,他的风评也跟着下降,这些事,向德明同样察觉到了。最终,向德明只能报以苦笑,这个皇帝,选得“好”啊!
可以明显发现的是,刘继昌倒台后,中枢大臣们,在皇帝刘文济面前时,都添了些谨慎,不敢再有显露于形的放肆表现。半年多的时间,刘文济也成功改变了自己在许多权贵眼中的印象。
而随着如寇准、曾会者被重,被打压许久的庶族官僚势力,终于得到喘息之机,再度有抬头之势。
当然,对此,尤其是对寇准被重用的情况,也引起了“帝党”内部的不满,一个是王钦若,一个是徐士廉。
虽然端拱元年都没过,但王钦若已然自视为帝党第一臣,吏部尚书,他也想当啊!至于徐士廉,所虑也简单,他是太宗旧臣,年纪也不小了,却被寇准这个后学末进给骑在头上,如何能甘心?
www.bq46.cc。m.bq46.cc
吏部尚书刘继昌,他的经历实则也具备一定传奇性与励志性,他虽然是徐王之子,但只是养子,并且实际出身还带有一丝污点,其亲祖父乃是乾祐早期被世祖皇帝列为祸国殃民典型处置的皇叔刘信。
刘继昌的治政能力并非顶级,品行难谈端正,更少气节,却能一步步爬到帝国宰相之位,主掌吏部天官,这其中,除了非凡的机遇之外,便是敏感的政治嗅觉,以及出众的投机本事了。
至少,能够同时得到世祖、太宗两代先帝的认可,在斗争复杂的康宗朝间也稳稳地成为最后的胜利者之一,这本身就是能力的体现。
不过,随着年纪渐长、功臣名就,刘继昌也渐渐丧失了曾经赖以腾达的性格与气质,他的嗅觉不再敏锐,目光也日渐狭隘,居天官之任,望首相之尊,只为一家之私。
在过去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朝廷内部的斗争依旧没有停下,赵王虽然从邙山回到京城王府静养,但一拒绝了皇帝回报性质的权位,二则也不过问朝廷事务,因此,端拱初期的朝廷中枢权力之争,就在尚书令向德明与吏部尚书刘继昌之间展开。
一朝天子一朝臣,刘文济登基,掀开了大汉帝国历史的新篇章,对康宗时期的诸多“用人之弊”自然也要进行整改,就是刘文济不发话,如刘继昌者也会主动推进。
于是王钦若、丁谓等因为“幸进”迈入高官行列的平康臣僚,相继得到打压,王钦若因为有刘文济的维护,尚且能在政事堂坚守着,已经升任开封府尹的丁谓则比较倒霉,在一件杀人命案的审理中因为用刑过度、致犯死亡、有违法度,而被贬到凤翔担任知府。
旧人去,新人来,而围绕着打压平康朝臣留下的空缺,向德明与刘继昌二相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不只是那些职缺,还针对各自派系的人进行攻讦。
向德明背后有军功贵族,刘继昌则得到那些从政宗室的支持,向德明掌握尚书令大义,刘继昌则有吏部尚书的职权优势,因此,一时间双方是旗鼓相当。
向刘之争不亦乐乎,倒是让帝国越发固化上层阶级多了些活力,朝廷要职、地方封疆的变调动,进入了大概十年来最频繁的一个阶段。
而整个斗争局面,都是勋贵势力之间的角斗,那些庶族官僚出身的人,则是被联手排斥打压,即便是宰相王钦若,在政事堂也是被欺负得不要不要的,总有人拿他在刘文济继位前后的朝秦暮楚来嘲笑他,王钦若终究是文人,面皮薄,也不时到皇帝面前诉苦告状
对于这些,皇帝刘文济是端坐万岁殿中,洞察其理,却又隔岸观火。一方面是漠视当权者对康宗旧臣的打压,他需要从各方面清理属于康宗的影响,一个八年的帝王,即便再混账,留下的痕迹也足以烙印到帝国的根骨上,而当权者做的,正是他想做的。
同时,如王钦若、丁谓能臣,被打压得越狠,越无助,就越会向新皇靠拢,为刘文济所用。而康宗提拔的诸多大臣中,刘文济看得上的,也只有王钦若、丁谓罢了。
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天然弱势”的新君,刘文济也需要这些秉政的权贵们斗起来,相互牵制,才是对他最有利的,当然需要斗而不破。
只不过要做到这一点,需要高明的政治智慧以及强大的掌控能力,否则容易玩脱。也需要斗争者心中有谱,知晓分寸,向德明乃是水火里磨练出的俊杰,分寸把握得还不错,在权争的过程中,还能顾全大局。
而刘继昌,经过一段时间的密切关注观察,刘文济对这个名义上的皇叔是大失所望,别看他履历扎实,且早年有“干才”之名,但在中枢的表现,比起素以“愚鲁”著称的鲁王叔刘暧,差的不是一两条街的距离。仅以私欲凌于公权这一点,刘继昌就很难获得刘文济的好感。
当然,刘继昌看起来也并不在意新皇的好感,在御前也显得不那么自觉,皇帝相召,拖了足足半个时辰,方才慢吞吞地前来拜见。面圣之时,行礼的语气与姿态,也很显得很矜持,全然一副等着皇帝赐座的意思。
对此,刘文济嘴角还是挂着浅笑,似乎没有一丝的不愉,照常与其赐座。刘文济找刘继昌来,自是为了安东国之事,不过具体事由,谈的是率宾知府曾会的问题。
放眼全图,由帝国直辖,真正称得上飞地的,只有三处,率宾府、济州岛、良平县(新加坡)。而率宾府在维护中央权威上的压力,却是最大,压力自然来源于接壤的安东国。
曾会在任上差不多有八年,军政一肩挑,表现很是出彩,不只牢牢地守住府事职权,竭力抗住来自安东国方方面面的侵蚀,还借着港口之利,把当地的经济发展经营得可圈可点。
曾会干得好,对安东国的政商军民自然不会是什么好消息,曾会也逐渐成为安东上下的眼中钉、肉中刺,就在平康七年,曾会外出视察时,就曾遇刺,若非随扈拼死保护,早就作古了。
而刺杀失败之后,没过多久,主谋以及几名从犯就被逮到了,据其供述,是因为曾会此前治法严厉,断了他们的财路,因而采取刺杀的报复行为。
然后,一干主从犯,便离奇死于狱中,再之后,就不了了之了。曾会倒是将此事“出奇”之处禀报朝廷,但并未得到重视,对此,曾会也没有坚持说法,只是在后来加强了自身及家人的安全保卫。
察其经历,刘文济对曾会的感观自然格外良好,认为这才是勇于担当任事、敢于冲锋在一线的忠臣良吏。
不过,当问起曾会的表现时,刘继昌给他的评价却很低,说他为人刻薄,施政严苛,导致治下一大部分士民(安东商民)不满。又提到安东王来京时,曾弹劾曾会,说他狂妄骄横,蔑视宗王,无视法度,刘继昌又给曾会安了个“离间宗室亲情、破坏朝廷与封国”关系的罪名。
并且,刘继昌还当场表示,率宾虽然远在偏僻,但曾会一任八年,已然大大超出朝廷任期制度,吏部已经开始讨论给其调动的事宜,还是贬职
刘文济不信刘继昌听不出自己语气中对曾会的赞赏之意,他仍给出如此评价,于是接下来关于曾会,刘文济也只字不提了。
紧跟着又问起辽东道布政使的安排,这是当下朝廷比较重大的一个空缺,同时也是“向刘之争”的新战场。刘继昌顺势就向皇帝讲起吏部公推的人选,殿中少监宋贻庥,刘继昌说他履历丰富、干才卓著,又是名门之后,足以胜任。
宋贻庥乃是开宝名相、“开宝二十四臣”宋琪之子,当然更重要的,他是刘继昌的姻亲。对于这层关系,用几个月时间通读大汉权贵“各家家事”的刘文济,实则心知肚明,对刘继昌的“举贤不避亲”,依旧没有发表什么看法,反而笑呵呵地表示,朝廷公推,依制举才,总是差不了的
到后来,刘文济已经完全不提召刘继昌的初衷,只是面带微笑地听其述职,至于其中诸多关于尚书令向德明“为政之失”的地方,也只是矜持地表示会进行调查。
而可以想见的,等刘继昌满意地告退之后,刘文济的表情有阳光向阴沉转变之速。如果说此前只是不满,那么经过今日之事,刘文济已经在刘继昌身上打了个“×”了。
此人,不足以再担任吏部天官,甚至不能再留在中枢!
一时间,刘文济的脑子里,满满都是二十多年前,太宗继位之初,康王刘晔当街杀刘府恶奴之事,而近期的,则是刘继昌收了安东王刘文渊两株千年人参以及一箱珍贵毛皮、珠宝的事情
翻完旧账,刘文济则琢磨起,该怎么把刘继昌给赶出朝廷去。此事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并且不是那么简单,毕竟刘继昌经过多年经营,在朝廷内部也有一大股势力,又有宗室的撑腰,要知道,在政事堂中,刘继昌可是唯一一名宗室代表了。
刘文济对刘继昌的忌惮是小事,他顾忌的,乃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若是破坏了朝局,让“向党”一家独大,那样的局面可就更加严重。
除非,走马换将,把“向刘”全部给罢了,不可否认,当生出这个念头的时候,刘文济动心了,心跳都加速了。不过,理智再度占据头脑时,刘文济干脆地打消了此念头。
登基不足一年,连罢二相,还包括首相,这影响实在太大了,容易引发权贵们的不安与抵触
在刘文济费心斟酌之际,刘继昌那边有动作了,和在御前一般“言行一致”,曾会很快就被调离率宾府,被贬到甘州删丹县任知县,由海东之滨,到河西平原,来了个大挪移。
更重要的是,这显然是一项有失公允的决策,年逾六旬的曾会,也迎来仕途一重大挫折。而几乎不为人所知的是,皇帝刘文济起初是想擢曾会为辽东布政使,继续用在制约安东的事务上
然后,刘继昌在吏部达成共识之后,直接签署了关于松贻庥辽东布政使的任命书,虽然是打着获得了“圣意”的幌子,但他不讲规矩,向德明的反击也紧随其后,从政事堂层面阻截此事,一道封疆这样的要职,没有政事堂的授权,仅有吏部签署的文件,那也是无效的。
关于辽东道布政使的任命,也成为“向刘之争”最激烈的一件事,双方的举措,堪称彻底撕破脸皮,不再有任何的收敛。而二相的斗法,也彻底引发了朝中有识之士的不满,刘继昌就不多说了,“老而为贼”,便是向德明,风评也跟着下降,饱受议论与攻讦。
大汉的尚书令,虽然权重,从来都不是一个容易坐的位置,前前后后,真正能压服众臣的,只有一个赵普,就这,也只是维持着一个表面上的压制。开宝朝,敢于攻击赵普的可不在少数,最有名的就是卢多逊了。
在这样的局面下,筹谋多时的皇帝刘文济下定决心了,先把刘继昌打下去,至少,这是对勋贵集团的一种打压,还能借向德明之力,就冲这一点,便值得做了。
当同时面对皇帝与尚书令的打压时,刘继昌的倒台也就成为了必然,当然,过程中还是有些波澜起伏的。先是御史董会上书弹劾工部郎中刘纬贪墨黄河大堤植树固土款项兼受贿、强抢奸污民女、杀人等七项大罪
这道劾章一出,满朝哗然,有为刘纬恶行的震惊,更重要的,还是刘纬的身份,他正是刘继昌之子。而刘纬,则是雍熙元年,纵容恶奴烈马横行街市,为康王刘晔所杀,随后引发了一场政争大风波的“主角”。
当初刘纬就被打断了腿,后来又被送到西北吹了十年沙子,大概是因为这些渊源,对这个儿子刘继昌很是愧疚。等把他接回京后,更加溺爱,等康宗继位,他趁势而起,晋位宰相,掌管吏部之后,又给他指了个工部郎中的差事
而刘纬呢,受了那么多苦楚,非但不思己过,反而变本加厉,不只自己不加收敛,还带着他的两个儿子,父子三人一起“玩”
当刘纬事发的影响还在发酵之时,一个又一个的震惊,伴随着的刘继昌家人、故旧的“爆雷,向大臣百官们席卷而来。如此动静,如此规模,若说背后无人策动,显然是不可能的,而几乎所有的目光都投向尚书令向德明。
更让人目不暇接,也所有人期待的是,左都御史鲁宗道收到了一份直指刘继昌受贿、渎职、逾制、大不敬等罪状的举报,并附有详尽的罪证,详细到时间、地点、人物齐备。
刘文济登基之后,便将鲁宗道这个有名的谏臣从西北召了回来,任为左都御史。而以鲁宗道的脾性,收到这样的“大料”,都不带犹豫的,直接捅了开来。
于是,真正满朝震动了,如此贪婪自私、渎职枉法的逆臣,怎能居吏部天官之任?
就连皇帝刘文济,也很是震惊,下诏让政事堂就此事展开廷议,令刘继昌自辩。而到这个地步,刘继昌也坐不住了,对于一切罪责,自是矢口否认,同时反咬鲁宗道,说他罗织罪状,陷害宰相,罪不容诛。
刘继昌也是急得跳脚了,为了转移炮火、混淆视线,又暗使心腹,开始爆其他大臣的“黑料”,谁家屁股底下没点屎,一时间,朝廷上层,臭不可闻。让刘文济惊奇的是,有不少事情,连皇城司都不曾监察到
此举,也成为了刘继昌在帝国中枢的绝唱,毕竟众怒难犯,众人围攻之下,刘继昌的话语权直接被剥夺了。由尚书令向德明率众上表,请罢刘继昌之职,下狱问罪。
四朝元老,不可一世的宰相刘继昌就这么落马了,而他真正权倾朝野,只有半年的时间。当然,也顾念其过往功劳,留了条命,夺职,废为庶人,罚没家产,举家流放安东
而这,对刘继昌来说,显然比死了还难受。徐王一系,倒是尽情分的上表,以其年老,希望能再宽宥一二,刘文济不许。他很好奇,落魄至厮的刘继昌,刘文渊会如何对待他。与各大封国打交道,已经成为帝国皇帝的必修课,而安东国很荣幸地成为皇帝最关注的一个封国。
至于刘继昌倒台之后的权力真空,也迅速被站在帝国食物链顶端的饕餮们分食殆尽,其中,皇帝刘文济是吃得最饱的。
首先吏部之职,被刘文济属意的寇准接任,其次还在西赴甘州途中的曾会,半路收到最新敕旨,调任辽东道布政使。大汉帝国过往完成三级跳政治明星不在少数,但如曾会这般,知府-知县-布政使,这样的经历,也只此一家,别无分号,一时间,曾会闻名帝国官场,成为大器晚成的典型。
至于鲁宗道、董会等“倒刘”过程中的功臣,也各有封赏。而对皇帝的论功行赏,从头到尾,尚书令向德明都没有代表勋贵集团,出一句反对之语。
别人不知,向德明还不清楚吗?愚昧之人,往往只看浮面,把刘继昌倒台的功劳加在自己身上,但向德明可心知肚明,皇帝本就占据大义大势,这暗中的手段使起来,也是如此厉害,他就不能不有所忌惮了
何况,因为与刘继昌的党争,他的风评也跟着下降,这些事,向德明同样察觉到了。最终,向德明只能报以苦笑,这个皇帝,选得“好”啊!
可以明显发现的是,刘继昌倒台后,中枢大臣们,在皇帝刘文济面前时,都添了些谨慎,不敢再有显露于形的放肆表现。半年多的时间,刘文济也成功改变了自己在许多权贵眼中的印象。
而随着如寇准、曾会者被重,被打压许久的庶族官僚势力,终于得到喘息之机,再度有抬头之势。
当然,对此,尤其是对寇准被重用的情况,也引起了“帝党”内部的不满,一个是王钦若,一个是徐士廉。
虽然端拱元年都没过,但王钦若已然自视为帝党第一臣,吏部尚书,他也想当啊!至于徐士廉,所虑也简单,他是太宗旧臣,年纪也不小了,却被寇准这个后学末进给骑在头上,如何能甘心?
www.bq46.cc。m.bq46.cc
本文网址:https://www.xingfulaiqiaomen.com/xs/0/94/132573.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xingfulaiqiaomen.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