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1章 皇城使危矣
推荐阅读:山沟里的制造帝国、沧元图、大唐不良人、孙猴子是我师弟、星临诸天、无限先知、超灵气时代、血税、天涯海阁小师妹、娱乐超级奶爸、
“你先回去吧!”垂拱殿内,刘皇帝的声音仍是冷幽幽的,表情漠然地看着跪在御前的王继恩。
王继恩此来,自然是向刘皇帝请罪,先给自己定性成为识人不明、管教不严,希望刘皇帝能严厉惩处。
然而,刘皇帝那副平淡的表情、冷淡的态度,让王继恩异常不安,他是宁肯让皇帝狠狠地责骂一顿,也不想体验这种“圣意难明”。
郑重地叩首,王继恩继续做着努力:“小的有罪,恳请陛下责罚,以儆效尤!”
“你是否有罪,不是你说了算,国家自有法度,朝廷自有体制!”刘皇帝语气干巴巴的。
王继恩的表情也增添了几分凝重,犹豫之下,拜道:“禀陛下,犯官张尽节,已被小的拿下,恳请陛下示谕,如何处置?”
闻言,刘皇帝瞟向王继恩的目光中方多了一丝认真,思忖片刻,悠悠道:“都抓起来了啊!看来,你皇城司自查,那张尽节所犯之罪,属实无误了?”
听刘皇帝这么说,王继恩脸色刷得变了,抬眼正迎着老皇帝那意味深长的目光,悚然醒悟,自己似乎又着急了!
皇帝的心思都没搞明白,就忙着把张尽节抓起来,这简直是不打自招!然而,是事已至此,也只能顺着说下去,王继恩语气恳切道:
“都是小的御下不严,治吏昏聩,使其骄狂跋扈至此,使皇城司出现如此乱法殃民之徒,小的悔不当初,恳请陛下,将之明正典刑,以正视听”
“据闻,那张尽节可是你最钟爱的义子,这是打算大义灭亲?”刘皇帝语气莫名地提醒道。
王继恩则几乎不假思索,沉声道来:“国法森严,远大于私情,何况,他也是罪有应得。小的有失教之过,已是愧悔难当,恨不能亲手处置,以偿天理国法!”
听他这么说,刘皇帝嘴角笑意中的玩味愈加浓厚,只是那双眼睛依旧漠然,没什么波澜,给人一种冷酷的感觉。
“能有这等认识,也不枉朕对你几十年的信任!”终于,刘皇帝语气神态“正常”了些,说道:“消息恐怕已经传扬开了,这是你皇城司的人,由你司自审自查,不论什么结果,怕是都难服众。人既已拘押,就移交给刑部审理吧!”
“是!”王继恩没有多少犹豫,沉声道。
“去吧!朕乏了.”又略带深意地看了王继恩一眼,刘皇帝道。
“小的告退!”这是刘皇帝第二次赶人了,王继恩也不敢再有任何纠缠。
离开垂拱殿的王继恩,脚步依旧沉稳,面色虽然凝重,但看起来还算镇定。不过,镇静的表面下,王继恩内心却是焦灼不已,忧虑由心而生,直插脑门,以至精神恍惚。
刘皇帝的反应,实在难让他心安,长久以来,王继恩对刘皇帝是又忠又惧,但如今,只剩下惧了,至于忠,则有些顾及不到了。
自己失宠了,王继恩此时清晰地认识到这一点,就像一条随时可能被遗弃的狗,可怜巴巴的这样的感觉,对王继恩这样的人而言,是极其难受的。
除了难以适从之外,便是无尽的惶恐,想要自助,却不知从何做起。只能带着一丝期待,希望这场风波能够迅速过去,能够到张尽节为止,但这最终还得看老皇帝的态度。
而今日觐见老皇帝的结果,让王继恩实在生不出更多的信心,王继恩不怕那些外臣、对手、仇家攻击,只怕刘皇帝对他丧失了信任,对一个奴仆、鹰犬来说,这才是最绝望的情况。
王继恩也在反省,怎么会到如今的境地,可谓百思不得其解,但最终指向一点,不是他王继恩有问题,而官家变了。
这段时间以来,或者把时间线放长一些,最近几年以来,王继恩就像被人下了降头一般,是事事不顺,步步出错,仿佛人人都在跟他作对,再无之前几十年那般事事顺遂、无往不利。
怎么会有如此大的反差,寻根究底,或许只有一个答案:一切的问题与变化,都是老皇帝带来的
想到这一节,王继恩不由打了个激灵,那双还算沉健有力的腿都不由发软,若不是周边还有宫人、侍卫,他很想抽自己两巴掌。
怎么能生出这样的想法!埋怨官家?简直混账!
“****!”王继恩低声暗骂了一句,快步回皇城司而去。
大太监心中暗暗赌誓,若能让他顺利渡过此关,定然要让那些兴风作浪、与他作对的小人好看,此时的王继恩心中,除了对前途的担忧之外,便是浓重的报复情绪
张尽节很快就被提走了,是由刑部尚书张逊亲自带人到皇城司提的人,并由他亲自审问,可见重视。张逊出身不凡,乃是已故虞国公魏仁溥继子,背景深厚,再兼本身精明强干,官做得比继承公爵的魏咸信还大。
而随着张尽节案依朝制进入正常审讯程序,本就不平静的朝廷迅速再起波澜,官僚们的目光迅速从河陇转移过来。比起远在两千里外的河陇积弊,还得是京中风波更引人注目,尤其是牵扯到皇城司。
是个人便能看出,此次情况不同以往,皇城司在大汉猖獗了三十多年了,以其积威,便是宰堂之高,也不敢轻视。
从乾祐到开宝,大汉发生了那么多大案要案,产生的诸多政潮剧变,其中多有皇城司鹰犬活动的身影。从来只见皇城司查人、拿人,何曾见过皇城司的人被拿下,还是探事督张尽节这样的核心人员。
而比起那薛彻登闻上告,张尽节被拿到刑部去开堂审讯,则是一个更加清晰而明确的信号了。流言与征兆,都隐隐显示出一点,皇帝陛下无意再维护皇城司。
否则,即便张尽节罪行确凿,让皇城司自己处置了,给一份通报,交待一番,也就是了,根本用不着动用刑部。
一直以来,皇城、武德二司,与朝廷的司法体制,便是存在冲突的,而毋庸置疑地说,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二司拥有的自主便宜之权,要远远超过三法司。
如今,形势似乎发生了一些让“衮衮诸公”们喜闻乐见的变化,皇城司这座“大山”,似乎开始不稳了,可以下力气将之撬动了
不出意料的,仅在张尽节刑部受审的第二日,便有数十道劾章呈往政事堂,虽然都是些普通朝臣与御史言官,但众口一辞,同仇敌忾,气势十足。
虽然矛头仍旧指向张尽节,但稍微有点政治眼光的人都明白,真正目标所在,乃是皇城使王继恩与皇城司。那些不约而同的劾章中,所具述罪行,若是把张尽节换成王继恩抑或皇城司,是一点违和感都没有的。
一连三日,往政事堂投递弹劾奏章的人越来越多,几乎是成倍的增长,份量也越来越足,可以说半个朝廷都参与到这场“倒张”行动中来。
比起新揭发的那一桩桩罪行,陷害薛氏,灭门夺财,甚至可以说是微不足道。在朝官们的笔下,一个个小小的皇城司探事督,一下子成为了大汉最贪婪、最残忍的奸臣酷吏。
朝廷一片震动,人人侧目,皇城司也不消停,在王继恩的命令下,下属探事吏卒几乎全数出动,四处刺探,招摇过市,甚至不乏威胁乱法之举。
从面上看,比以往还要猖獗,并且直接展开针对性的报复,一大批官员的违法犯罪证据,那些道貌岸然背后的腌臜与丑陋,被揭露了个底掉。基本上,谁参劾张尽节,谁就被揭发。
皇城司几十年的积累,其中究竟收集了多少的人罪证、多严重的不法行为,或许不翻密档,就连王继恩都不知道。这样的情况,王继恩与皇城司怎能不为人所忌惮。
王继恩也是和外廷彻底杠上了,一波一波地放出证据,朝廷的局势,就仿佛热火烹油,沸腾不已。谁也不曾想到,一个张尽节,竟能引起皇城司与外廷官僚的正面对抗。
不得不说,王继恩的这股疯劲与狠劲,着实吓住不少人,尤其是那些从众者。就是那些背后策动者,内心也未必没生出些退却,王继恩若是自爆,那威力与影响力实在太大,不是一般人承受得起的。
随着角力的持续,朝廷的局势陷入了僵持,但这种僵持是短暂的。顺利进展的,乃是对张尽节的审判,这大概是刑部侦办的诸多大案中最为顺利的一桩。
对于前后举报的累累案行,张尽节全部供认不讳,一点申辩的打算都没有,全然一个态度:所有的罪责,都由我张某人担着。
这样的结果,显然是很多人所不能接受的。而这等时候,上层权贵们的倾向与态度,也逐渐显露出来了,要达成目的,需要有关键性的推动,这就不是一般的朝臣言官所能做到,想要有作为,手脚就不可能藏住。
就拿刑部尚书张逊来说,不论张尽节如何主动认罪,都是拖着案件审理的进程,按部就班,将每一条罪状都拿来讯问确认,一副尊重刑统威严的模样。然而,这拖的哪里是案件,分明是局面的发展。
一直到刘皇帝派人察(督)问(促),张逊有些顶不住压力了,不得不宣判,并提交大理寺审核,开始走下一步流程。
到这个时候,张尽节案早已是表面上的问题,对其判罚如何则是无关痛痒,判死也好,流放也好,除了薛彻之外,恐怕没人关心。朝廷上下真正在乎的,还是此事如何收场,是否到张尽节为止。
终于,有人站出来打破了王继恩发狠营造的脆弱的平衡局面。洛阳府吕蒙正,上了一道劾章,直接向刘皇帝进言,并且直指皇城使王继恩。
这才是一言而惊朝野,平日里不声不响的洛阳府尹,竟然是第一个站出来,与王继恩正面对抗的“贤士”,一时间,吕蒙正的“浩然正气”四溢朝野,里里外外都是对他的赞扬。
到此时,这场风波才正式进入到一个新阶段,事情的严重性才真正显露出来,那些此前看不出的东西也逐渐从水面下浮出。
其一,自然是针对皇城使王继恩的攻讦正式启动;其二,则是挑头的,乃吕蒙正。
在刘皇帝长居紫微城的当下,西京毫无疑问就是天下第一府,作为洛阳府尹,甭管吕蒙正平日里为官如何低调,他在大汉朝廷中的地位总是特殊的,权势榜上总有他一席之地,这是京城的特殊性带给他的。
因此,这么一个实权官僚的挺身而出,所起的示范作用是巨大的。不过一日的功夫,紧随吕蒙正脚步,又一大波奏章,像雪片一般,飞往垂拱殿与广政殿,并且这一回,可不再是此前的小打小闹,出面的也不都是小鱼小虾了。
其中部司大臣,就包括刑部尚书张逊、户部尚书宋准、盐铁使范旻、右督御史杜载、礼部侍郎温仲舒等人。
一干大臣,或拥权,或具名,似乎在向天下人宣告,大汉朝廷与天下,不是一个阉人就能够兴风作浪的地方,他的淫威也是有人敢于挑战的。同时,也仿佛在向垂拱殿的刘皇帝表示他们的意志:阉贼王继恩已是天怒人怨、人神共愤,众怒难犯,陛下当有所决断。
这样的局面,显然不是王继恩愿意看到的,也可以说是害怕见到的,让他感到棘手不已,感受到了真正的危险。哪怕早有预料自己可能会被牵涉进去,但蓦然回首,自己何止是湿脚,这是半个身子都已经淹在水里了。
王继恩从来不是束手待毙之人,哪怕惊慌焦急,其反击依旧堪称凌厉,也不见丝毫妥协。
首先,便向刘皇帝举报刑部尚书张逊,他手里也恰好有他的把柄,此人曾与人方便,逾制违法帮亲戚打通贩卖秦、陇巨木的关卡通道,而西北巨木朝廷可是明令禁止采伐贸易的。
至于其他人,王继恩也没有放过,一一找毛病,抓把柄。但这么多大臣中,王继恩最为愤恨的,显然是洛阳府尹吕蒙正,但偏偏,他手里没有吕蒙正的黑料,回头来看,方才发现,这吕府尹隐藏得实在太深了,当了好几年洛阳尹,竟然一点把柄都没给人留下。
而更让王继恩感到恼火的是,他与吕蒙正之间,可从来没有什么冲突。当然,这是王继恩自认为的,皇城司横行三十余年,得罪了多少人与势力,他自己都记不清楚。
到如今,王继恩也才真正体会到,三十年积怨,一朝爆发出来,到底有多恐怖,甚至盖过他对刘皇帝的信心。
当面临不可承受之压力时,王继恩最终还是求到刘皇帝那里,呼天抢地,回忆过去,表露忠心的同时,也大倒苦水,对那些官僚的攻讦,王继恩是一概否认,连呼冤枉,磕破了头,喊破了嗓子,只望刘皇帝给他做主。
而刘皇帝只是轻言安抚了一番,既没给正面回应,也没给他明确希望。一切的问题,又回到最初,刘皇帝的态度如何?
不得不说,对此异常敏感的王继恩,在求救无果之后,已然有些寒心了。
于是,步步出错,他在接下来走了两步臭不可闻的棋。一是指使他过去在朝中收买的一些官员,提供一些证据,让他们举报弹劾,意图把局势进一步搅乱,混淆视听。
二则是偷偷地拜访约见公卿大臣们,半是请求,半是威胁,让他们为自己说话,或让他们改口,手里收集的证据与把柄成为了他操纵朝局的利器,总之要改变朝中大臣一致针对他王继恩的局面。
可以说,到紧要关头,王继恩把底牌都亮出来了,并且很有效果,在喧嚣的“倒王”之声下,“挺王”的声音也逐渐抬头了。这就像打开了一个魔盒一般,王继恩几十年来,头一次享受到了毫无顾忌去操纵那些衣冠楚楚、人模狗样的公卿大臣们的快感,其中之得意,不足为外人道。
然而,这也是彻底自绝于刘皇帝。不管他是迫于无奈,还是有其他什么原因,他的这些做法,都是犯忌的行为,还是犯刘皇帝的大忌,这些在刘皇帝这儿,可比吕蒙正等人弹劾的罪责要深重得多,要更加不可饶恕。
只可惜,如今的王继恩没能意识到这些。
“王继恩危险了!”广阳伯府,一直默默观望着朝中局势发展的赵匡义,悠悠叹道。
www.bq46.cc。m.bq46.cc
王继恩此来,自然是向刘皇帝请罪,先给自己定性成为识人不明、管教不严,希望刘皇帝能严厉惩处。
然而,刘皇帝那副平淡的表情、冷淡的态度,让王继恩异常不安,他是宁肯让皇帝狠狠地责骂一顿,也不想体验这种“圣意难明”。
郑重地叩首,王继恩继续做着努力:“小的有罪,恳请陛下责罚,以儆效尤!”
“你是否有罪,不是你说了算,国家自有法度,朝廷自有体制!”刘皇帝语气干巴巴的。
王继恩的表情也增添了几分凝重,犹豫之下,拜道:“禀陛下,犯官张尽节,已被小的拿下,恳请陛下示谕,如何处置?”
闻言,刘皇帝瞟向王继恩的目光中方多了一丝认真,思忖片刻,悠悠道:“都抓起来了啊!看来,你皇城司自查,那张尽节所犯之罪,属实无误了?”
听刘皇帝这么说,王继恩脸色刷得变了,抬眼正迎着老皇帝那意味深长的目光,悚然醒悟,自己似乎又着急了!
皇帝的心思都没搞明白,就忙着把张尽节抓起来,这简直是不打自招!然而,是事已至此,也只能顺着说下去,王继恩语气恳切道:
“都是小的御下不严,治吏昏聩,使其骄狂跋扈至此,使皇城司出现如此乱法殃民之徒,小的悔不当初,恳请陛下,将之明正典刑,以正视听”
“据闻,那张尽节可是你最钟爱的义子,这是打算大义灭亲?”刘皇帝语气莫名地提醒道。
王继恩则几乎不假思索,沉声道来:“国法森严,远大于私情,何况,他也是罪有应得。小的有失教之过,已是愧悔难当,恨不能亲手处置,以偿天理国法!”
听他这么说,刘皇帝嘴角笑意中的玩味愈加浓厚,只是那双眼睛依旧漠然,没什么波澜,给人一种冷酷的感觉。
“能有这等认识,也不枉朕对你几十年的信任!”终于,刘皇帝语气神态“正常”了些,说道:“消息恐怕已经传扬开了,这是你皇城司的人,由你司自审自查,不论什么结果,怕是都难服众。人既已拘押,就移交给刑部审理吧!”
“是!”王继恩没有多少犹豫,沉声道。
“去吧!朕乏了.”又略带深意地看了王继恩一眼,刘皇帝道。
“小的告退!”这是刘皇帝第二次赶人了,王继恩也不敢再有任何纠缠。
离开垂拱殿的王继恩,脚步依旧沉稳,面色虽然凝重,但看起来还算镇定。不过,镇静的表面下,王继恩内心却是焦灼不已,忧虑由心而生,直插脑门,以至精神恍惚。
刘皇帝的反应,实在难让他心安,长久以来,王继恩对刘皇帝是又忠又惧,但如今,只剩下惧了,至于忠,则有些顾及不到了。
自己失宠了,王继恩此时清晰地认识到这一点,就像一条随时可能被遗弃的狗,可怜巴巴的这样的感觉,对王继恩这样的人而言,是极其难受的。
除了难以适从之外,便是无尽的惶恐,想要自助,却不知从何做起。只能带着一丝期待,希望这场风波能够迅速过去,能够到张尽节为止,但这最终还得看老皇帝的态度。
而今日觐见老皇帝的结果,让王继恩实在生不出更多的信心,王继恩不怕那些外臣、对手、仇家攻击,只怕刘皇帝对他丧失了信任,对一个奴仆、鹰犬来说,这才是最绝望的情况。
王继恩也在反省,怎么会到如今的境地,可谓百思不得其解,但最终指向一点,不是他王继恩有问题,而官家变了。
这段时间以来,或者把时间线放长一些,最近几年以来,王继恩就像被人下了降头一般,是事事不顺,步步出错,仿佛人人都在跟他作对,再无之前几十年那般事事顺遂、无往不利。
怎么会有如此大的反差,寻根究底,或许只有一个答案:一切的问题与变化,都是老皇帝带来的
想到这一节,王继恩不由打了个激灵,那双还算沉健有力的腿都不由发软,若不是周边还有宫人、侍卫,他很想抽自己两巴掌。
怎么能生出这样的想法!埋怨官家?简直混账!
“****!”王继恩低声暗骂了一句,快步回皇城司而去。
大太监心中暗暗赌誓,若能让他顺利渡过此关,定然要让那些兴风作浪、与他作对的小人好看,此时的王继恩心中,除了对前途的担忧之外,便是浓重的报复情绪
张尽节很快就被提走了,是由刑部尚书张逊亲自带人到皇城司提的人,并由他亲自审问,可见重视。张逊出身不凡,乃是已故虞国公魏仁溥继子,背景深厚,再兼本身精明强干,官做得比继承公爵的魏咸信还大。
而随着张尽节案依朝制进入正常审讯程序,本就不平静的朝廷迅速再起波澜,官僚们的目光迅速从河陇转移过来。比起远在两千里外的河陇积弊,还得是京中风波更引人注目,尤其是牵扯到皇城司。
是个人便能看出,此次情况不同以往,皇城司在大汉猖獗了三十多年了,以其积威,便是宰堂之高,也不敢轻视。
从乾祐到开宝,大汉发生了那么多大案要案,产生的诸多政潮剧变,其中多有皇城司鹰犬活动的身影。从来只见皇城司查人、拿人,何曾见过皇城司的人被拿下,还是探事督张尽节这样的核心人员。
而比起那薛彻登闻上告,张尽节被拿到刑部去开堂审讯,则是一个更加清晰而明确的信号了。流言与征兆,都隐隐显示出一点,皇帝陛下无意再维护皇城司。
否则,即便张尽节罪行确凿,让皇城司自己处置了,给一份通报,交待一番,也就是了,根本用不着动用刑部。
一直以来,皇城、武德二司,与朝廷的司法体制,便是存在冲突的,而毋庸置疑地说,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二司拥有的自主便宜之权,要远远超过三法司。
如今,形势似乎发生了一些让“衮衮诸公”们喜闻乐见的变化,皇城司这座“大山”,似乎开始不稳了,可以下力气将之撬动了
不出意料的,仅在张尽节刑部受审的第二日,便有数十道劾章呈往政事堂,虽然都是些普通朝臣与御史言官,但众口一辞,同仇敌忾,气势十足。
虽然矛头仍旧指向张尽节,但稍微有点政治眼光的人都明白,真正目标所在,乃是皇城使王继恩与皇城司。那些不约而同的劾章中,所具述罪行,若是把张尽节换成王继恩抑或皇城司,是一点违和感都没有的。
一连三日,往政事堂投递弹劾奏章的人越来越多,几乎是成倍的增长,份量也越来越足,可以说半个朝廷都参与到这场“倒张”行动中来。
比起新揭发的那一桩桩罪行,陷害薛氏,灭门夺财,甚至可以说是微不足道。在朝官们的笔下,一个个小小的皇城司探事督,一下子成为了大汉最贪婪、最残忍的奸臣酷吏。
朝廷一片震动,人人侧目,皇城司也不消停,在王继恩的命令下,下属探事吏卒几乎全数出动,四处刺探,招摇过市,甚至不乏威胁乱法之举。
从面上看,比以往还要猖獗,并且直接展开针对性的报复,一大批官员的违法犯罪证据,那些道貌岸然背后的腌臜与丑陋,被揭露了个底掉。基本上,谁参劾张尽节,谁就被揭发。
皇城司几十年的积累,其中究竟收集了多少的人罪证、多严重的不法行为,或许不翻密档,就连王继恩都不知道。这样的情况,王继恩与皇城司怎能不为人所忌惮。
王继恩也是和外廷彻底杠上了,一波一波地放出证据,朝廷的局势,就仿佛热火烹油,沸腾不已。谁也不曾想到,一个张尽节,竟能引起皇城司与外廷官僚的正面对抗。
不得不说,王继恩的这股疯劲与狠劲,着实吓住不少人,尤其是那些从众者。就是那些背后策动者,内心也未必没生出些退却,王继恩若是自爆,那威力与影响力实在太大,不是一般人承受得起的。
随着角力的持续,朝廷的局势陷入了僵持,但这种僵持是短暂的。顺利进展的,乃是对张尽节的审判,这大概是刑部侦办的诸多大案中最为顺利的一桩。
对于前后举报的累累案行,张尽节全部供认不讳,一点申辩的打算都没有,全然一个态度:所有的罪责,都由我张某人担着。
这样的结果,显然是很多人所不能接受的。而这等时候,上层权贵们的倾向与态度,也逐渐显露出来了,要达成目的,需要有关键性的推动,这就不是一般的朝臣言官所能做到,想要有作为,手脚就不可能藏住。
就拿刑部尚书张逊来说,不论张尽节如何主动认罪,都是拖着案件审理的进程,按部就班,将每一条罪状都拿来讯问确认,一副尊重刑统威严的模样。然而,这拖的哪里是案件,分明是局面的发展。
一直到刘皇帝派人察(督)问(促),张逊有些顶不住压力了,不得不宣判,并提交大理寺审核,开始走下一步流程。
到这个时候,张尽节案早已是表面上的问题,对其判罚如何则是无关痛痒,判死也好,流放也好,除了薛彻之外,恐怕没人关心。朝廷上下真正在乎的,还是此事如何收场,是否到张尽节为止。
终于,有人站出来打破了王继恩发狠营造的脆弱的平衡局面。洛阳府吕蒙正,上了一道劾章,直接向刘皇帝进言,并且直指皇城使王继恩。
这才是一言而惊朝野,平日里不声不响的洛阳府尹,竟然是第一个站出来,与王继恩正面对抗的“贤士”,一时间,吕蒙正的“浩然正气”四溢朝野,里里外外都是对他的赞扬。
到此时,这场风波才正式进入到一个新阶段,事情的严重性才真正显露出来,那些此前看不出的东西也逐渐从水面下浮出。
其一,自然是针对皇城使王继恩的攻讦正式启动;其二,则是挑头的,乃吕蒙正。
在刘皇帝长居紫微城的当下,西京毫无疑问就是天下第一府,作为洛阳府尹,甭管吕蒙正平日里为官如何低调,他在大汉朝廷中的地位总是特殊的,权势榜上总有他一席之地,这是京城的特殊性带给他的。
因此,这么一个实权官僚的挺身而出,所起的示范作用是巨大的。不过一日的功夫,紧随吕蒙正脚步,又一大波奏章,像雪片一般,飞往垂拱殿与广政殿,并且这一回,可不再是此前的小打小闹,出面的也不都是小鱼小虾了。
其中部司大臣,就包括刑部尚书张逊、户部尚书宋准、盐铁使范旻、右督御史杜载、礼部侍郎温仲舒等人。
一干大臣,或拥权,或具名,似乎在向天下人宣告,大汉朝廷与天下,不是一个阉人就能够兴风作浪的地方,他的淫威也是有人敢于挑战的。同时,也仿佛在向垂拱殿的刘皇帝表示他们的意志:阉贼王继恩已是天怒人怨、人神共愤,众怒难犯,陛下当有所决断。
这样的局面,显然不是王继恩愿意看到的,也可以说是害怕见到的,让他感到棘手不已,感受到了真正的危险。哪怕早有预料自己可能会被牵涉进去,但蓦然回首,自己何止是湿脚,这是半个身子都已经淹在水里了。
王继恩从来不是束手待毙之人,哪怕惊慌焦急,其反击依旧堪称凌厉,也不见丝毫妥协。
首先,便向刘皇帝举报刑部尚书张逊,他手里也恰好有他的把柄,此人曾与人方便,逾制违法帮亲戚打通贩卖秦、陇巨木的关卡通道,而西北巨木朝廷可是明令禁止采伐贸易的。
至于其他人,王继恩也没有放过,一一找毛病,抓把柄。但这么多大臣中,王继恩最为愤恨的,显然是洛阳府尹吕蒙正,但偏偏,他手里没有吕蒙正的黑料,回头来看,方才发现,这吕府尹隐藏得实在太深了,当了好几年洛阳尹,竟然一点把柄都没给人留下。
而更让王继恩感到恼火的是,他与吕蒙正之间,可从来没有什么冲突。当然,这是王继恩自认为的,皇城司横行三十余年,得罪了多少人与势力,他自己都记不清楚。
到如今,王继恩也才真正体会到,三十年积怨,一朝爆发出来,到底有多恐怖,甚至盖过他对刘皇帝的信心。
当面临不可承受之压力时,王继恩最终还是求到刘皇帝那里,呼天抢地,回忆过去,表露忠心的同时,也大倒苦水,对那些官僚的攻讦,王继恩是一概否认,连呼冤枉,磕破了头,喊破了嗓子,只望刘皇帝给他做主。
而刘皇帝只是轻言安抚了一番,既没给正面回应,也没给他明确希望。一切的问题,又回到最初,刘皇帝的态度如何?
不得不说,对此异常敏感的王继恩,在求救无果之后,已然有些寒心了。
于是,步步出错,他在接下来走了两步臭不可闻的棋。一是指使他过去在朝中收买的一些官员,提供一些证据,让他们举报弹劾,意图把局势进一步搅乱,混淆视听。
二则是偷偷地拜访约见公卿大臣们,半是请求,半是威胁,让他们为自己说话,或让他们改口,手里收集的证据与把柄成为了他操纵朝局的利器,总之要改变朝中大臣一致针对他王继恩的局面。
可以说,到紧要关头,王继恩把底牌都亮出来了,并且很有效果,在喧嚣的“倒王”之声下,“挺王”的声音也逐渐抬头了。这就像打开了一个魔盒一般,王继恩几十年来,头一次享受到了毫无顾忌去操纵那些衣冠楚楚、人模狗样的公卿大臣们的快感,其中之得意,不足为外人道。
然而,这也是彻底自绝于刘皇帝。不管他是迫于无奈,还是有其他什么原因,他的这些做法,都是犯忌的行为,还是犯刘皇帝的大忌,这些在刘皇帝这儿,可比吕蒙正等人弹劾的罪责要深重得多,要更加不可饶恕。
只可惜,如今的王继恩没能意识到这些。
“王继恩危险了!”广阳伯府,一直默默观望着朝中局势发展的赵匡义,悠悠叹道。
www.bq46.cc。m.bq46.cc
本文网址:https://www.xingfulaiqiaomen.com/xs/0/94/132412.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xingfulaiqiaomen.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