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2章 赵匡义有个大胆的念头
推荐阅读:山沟里的制造帝国、沧元图、大唐不良人、孙猴子是我师弟、星临诸天、无限先知、超灵气时代、血税、天涯海阁小师妹、娱乐超级奶爸、
赵匡义是有理由破防的,对于赵普的归来,经过这段时间的琢磨,他已经接受了,做好了充足的心理准备。但刘皇帝最终对赵普的礼遇以及职权委任,依旧让赵匡义发酸。
即便赵普当年担任首相之时,职衔最高也只不过是尚书左仆射,如今直接委以尚书令,名副其实。另外还要加一个内阁大学士衔,以政事堂宰相挂内阁大学士头衔,仍旧是刘皇帝当国以来第一例。
虽然自内阁成立以来,就一直是一个虚衔,并没有真正起到制衡政事堂的效果,但其政治地位与待遇却十分高,能挂此衔者,无不是公卿勋贵、柱国大臣,并且不是随随便便一个退居二线的大臣都有资格的。
何况,即便不掌握实权,不处理具体事务,那也是刘皇帝的顾问大臣,可以参赞任何军机大事,对朝廷的影响也是实实在在的。
刘皇帝初设内阁之时,便有人研究过这个机构,《会典》里边关于其职能的描述有些笼统,但很多人都看出来,这就是有效仿当初崇政学士的作用,是刘皇帝平衡朝局的一项举措,只不过侍从在刘皇帝身边人从一些资历浅薄的年轻后生变成了一个个功成名就的勋贵大臣,而实权则被大大限制了。
而由于刘皇帝的长时间放权,内阁渐成虚职,到如今则完全沦为顾问的角色,并且,现状是顾而不问。只是,有一点比较关键的是,职权之轻重,并非完全依照朝制规定而来,有的时候,看的是皇帝的意志,这比起那些死板的制度显然更加重要,而越是权力金字塔尖处,越是如此。
毕竟,高处的位置太窄,皇帝的影响力与掌控力也就更强。拿首相来说,大汉从来就没有设立首相一职,不论是《会典》还是《总类》等书卷条文之中,对官制的阐示中,都没有关于首相职位权的定义。
而大汉首相的来源,只在刘皇帝的态度,以及朝廷日常工作中所形成的一种共识。朝廷可以设七位、九位乃至更多宰臣,但谁能成为众臣之首,享受最丰厚的相权,谁能和协同僚、辅弼皇帝调理阴阳,这一切都以刘皇帝的意志转移而转移。
内阁与政事堂之间的关系,也是类似,此前刘皇帝将事务权下放给太子与政事堂时,内阁就是虚设,但这两年,随着刘皇帝开始重新深入过问乃至干预朝政之时,内阁的权势又有所增加,如今,除了赵匡胤、向训、李洪威等几名公卿元勋挂着大学士衔外,刘皇帝又新增补了四名内阁学士,协助他处置国务。
权力的平衡转移趋势,已然十分明显,在这个当口,刘皇帝让赵普兼内阁大学士的用意就容易揣测了,这是表明对赵普的信任,表示对赵普改革的坚定支持。
对此,赵匡义很不理解,不知刘皇帝如此安排,究竟存着什么样的用心。是想要让刘晞通过税改得罪一批人?还是借着做事的机会,培植势力,提升影响?
有过类似想法的赵匡义比较倾向后者,但也正因如此,他更加费解,刘皇帝就不怕引发夺嫡之争,影响传承有序,动摇社稷稳定吗?
这些年,东宫之中斗争不断,基本是慕容与赵氏两家围绕着两个皇孙而展开。而太子妃无子,一直是慕容氏最大的短板,虽说把萧氏之子收养,但契丹血脉始终为上下内外所忌讳。赵匡义等人,也始终没有真正把萧氏看成对手,虽然有所打压,但不论是萧思温还是萧绰,都是谨小慎微,安分守己,再加上太子刘旸的维护,都没有取得太好的效果。
而在他伤神头疼之际,一则对赵家而言,不知是好事还是坏事的消息传来了,东宫慕容太子妃有喜了,经太医诊断,太子妃害喜征兆十分明显。
赵匡义的权力欲望太盛了,心思与念头也太杂了,因此面对朝局的重大变故,他显得有些患得患失。
赵匡义这个宰相,与其他人不同,并没有直接兼管的部司,曾经先后负责过刑部、工部,但都在这两年的调整中被剥夺了。
另一方面,则是对晋王刘晞的任用了,这同样是个难缠的角色。皇帝太子以下,赵匡义曾一度是朝廷的当权者中的二号人物,王著、李昉相继罢相,赵普复相,他的位次不进反退,这是何道理。且不论刘晞才干威望如何,他赵匡义再自信,也不敢说能压过晋王一头。
赵匡义甚至可以想象到,今后的数年里,他在赵普的“淫威”下瑟瑟发抖,才干难用,壮志难伸,乃至被排挤出朝堂。
宫里宫外自然是喜气洋洋,但对赵匡义这样的政治动物而言,却不由得不多几分思量,考虑此事能够带来的更深层次的影响。
因此,至少这两年而言,赵匡义并没有实际控制的部司,手中的权力并不牢靠,宋琪、李昉在任时,他什么都能过问一下,甚至插手,但是赵普回来,那怕是什么都管不了了。
感受权力的流失,这才是赵匡义心态失衡的根本原因,愤懑、不甘,乃至惶恐,品尝过权力的人,若是让他放下,是极其痛苦的,甚至会成为生死大敌。赵匡义如此,赵普实则也是一样。
这样的形势,对赵匡义而言,自然就不乐观。赵普可不是宋琪、李昉、王著、吕端那些人,赵匡义心中格外忌惮,根本没有压制的可能,甚至只能小心应付。
如今,太子妃突然有喜了,这就不得不让人对将来的局面,多些揣测与猜想了。如果这一胎还是个小公主,那么一切如旧,局面短时间内难有根本性的改变。
如果生下一个皇孙,那就有的说道了,可以想见,局面立时就要浑浊起来了。那时,太子妃将如何对待收养多年的刘文济?慕容氏与萧氏之间恐怕就要生出龃龉了。
而由赵妃所生的太子长子刘文涣,如今已经快十五岁了,即便太子妃生下一个嫡子,如此大的年龄差距,在有足够强大的母家势力支持下,那必将化作一个巨大的优势
赵匡义思考着,忧虑着,也畅想着,不知觉间,也再度接受了一个现实,那就是在刘皇帝当国的时代,他们赵家实在难有更多的作为了,未来的希望,还在皇帝驾崩之后,在太子当政之时。
只是,还要等多久?对已经年近五旬的赵匡义而言,又还能有多少时间供他蹉跎?每思及此,赵匡义脑中便忍不住浮现出一个大胆的念头,要是刘皇帝能早早驾崩就好了
由于朝廷紧张的局势,压抑的气氛,有过此念头的人,恐怕并不在少数,只是不敢宣之于口罢了。过去,大臣们或许只是震慑于刘皇帝的权威,满怀敬畏,存着一些摆脱桎梏的念头。
但对赵匡义这样心怀野望的人而言,则已然涉及到权力与命运之争,夺人钱途,如杀人父母,若挡人权途,那情况恐怕比杀人父母还要严重。
就在当夜,一则对于赵家而言真正重创的消息紧跟着传来了,赵家的顶梁柱,带领赵家跻身大汉顶级权贵之列的荣国公赵匡胤,病逝了
www.bq46.cc。m.bq46.cc
即便赵普当年担任首相之时,职衔最高也只不过是尚书左仆射,如今直接委以尚书令,名副其实。另外还要加一个内阁大学士衔,以政事堂宰相挂内阁大学士头衔,仍旧是刘皇帝当国以来第一例。
虽然自内阁成立以来,就一直是一个虚衔,并没有真正起到制衡政事堂的效果,但其政治地位与待遇却十分高,能挂此衔者,无不是公卿勋贵、柱国大臣,并且不是随随便便一个退居二线的大臣都有资格的。
何况,即便不掌握实权,不处理具体事务,那也是刘皇帝的顾问大臣,可以参赞任何军机大事,对朝廷的影响也是实实在在的。
刘皇帝初设内阁之时,便有人研究过这个机构,《会典》里边关于其职能的描述有些笼统,但很多人都看出来,这就是有效仿当初崇政学士的作用,是刘皇帝平衡朝局的一项举措,只不过侍从在刘皇帝身边人从一些资历浅薄的年轻后生变成了一个个功成名就的勋贵大臣,而实权则被大大限制了。
而由于刘皇帝的长时间放权,内阁渐成虚职,到如今则完全沦为顾问的角色,并且,现状是顾而不问。只是,有一点比较关键的是,职权之轻重,并非完全依照朝制规定而来,有的时候,看的是皇帝的意志,这比起那些死板的制度显然更加重要,而越是权力金字塔尖处,越是如此。
毕竟,高处的位置太窄,皇帝的影响力与掌控力也就更强。拿首相来说,大汉从来就没有设立首相一职,不论是《会典》还是《总类》等书卷条文之中,对官制的阐示中,都没有关于首相职位权的定义。
而大汉首相的来源,只在刘皇帝的态度,以及朝廷日常工作中所形成的一种共识。朝廷可以设七位、九位乃至更多宰臣,但谁能成为众臣之首,享受最丰厚的相权,谁能和协同僚、辅弼皇帝调理阴阳,这一切都以刘皇帝的意志转移而转移。
内阁与政事堂之间的关系,也是类似,此前刘皇帝将事务权下放给太子与政事堂时,内阁就是虚设,但这两年,随着刘皇帝开始重新深入过问乃至干预朝政之时,内阁的权势又有所增加,如今,除了赵匡胤、向训、李洪威等几名公卿元勋挂着大学士衔外,刘皇帝又新增补了四名内阁学士,协助他处置国务。
权力的平衡转移趋势,已然十分明显,在这个当口,刘皇帝让赵普兼内阁大学士的用意就容易揣测了,这是表明对赵普的信任,表示对赵普改革的坚定支持。
对此,赵匡义很不理解,不知刘皇帝如此安排,究竟存着什么样的用心。是想要让刘晞通过税改得罪一批人?还是借着做事的机会,培植势力,提升影响?
有过类似想法的赵匡义比较倾向后者,但也正因如此,他更加费解,刘皇帝就不怕引发夺嫡之争,影响传承有序,动摇社稷稳定吗?
这些年,东宫之中斗争不断,基本是慕容与赵氏两家围绕着两个皇孙而展开。而太子妃无子,一直是慕容氏最大的短板,虽说把萧氏之子收养,但契丹血脉始终为上下内外所忌讳。赵匡义等人,也始终没有真正把萧氏看成对手,虽然有所打压,但不论是萧思温还是萧绰,都是谨小慎微,安分守己,再加上太子刘旸的维护,都没有取得太好的效果。
而在他伤神头疼之际,一则对赵家而言,不知是好事还是坏事的消息传来了,东宫慕容太子妃有喜了,经太医诊断,太子妃害喜征兆十分明显。
赵匡义的权力欲望太盛了,心思与念头也太杂了,因此面对朝局的重大变故,他显得有些患得患失。
赵匡义这个宰相,与其他人不同,并没有直接兼管的部司,曾经先后负责过刑部、工部,但都在这两年的调整中被剥夺了。
另一方面,则是对晋王刘晞的任用了,这同样是个难缠的角色。皇帝太子以下,赵匡义曾一度是朝廷的当权者中的二号人物,王著、李昉相继罢相,赵普复相,他的位次不进反退,这是何道理。且不论刘晞才干威望如何,他赵匡义再自信,也不敢说能压过晋王一头。
赵匡义甚至可以想象到,今后的数年里,他在赵普的“淫威”下瑟瑟发抖,才干难用,壮志难伸,乃至被排挤出朝堂。
宫里宫外自然是喜气洋洋,但对赵匡义这样的政治动物而言,却不由得不多几分思量,考虑此事能够带来的更深层次的影响。
因此,至少这两年而言,赵匡义并没有实际控制的部司,手中的权力并不牢靠,宋琪、李昉在任时,他什么都能过问一下,甚至插手,但是赵普回来,那怕是什么都管不了了。
感受权力的流失,这才是赵匡义心态失衡的根本原因,愤懑、不甘,乃至惶恐,品尝过权力的人,若是让他放下,是极其痛苦的,甚至会成为生死大敌。赵匡义如此,赵普实则也是一样。
这样的形势,对赵匡义而言,自然就不乐观。赵普可不是宋琪、李昉、王著、吕端那些人,赵匡义心中格外忌惮,根本没有压制的可能,甚至只能小心应付。
如今,太子妃突然有喜了,这就不得不让人对将来的局面,多些揣测与猜想了。如果这一胎还是个小公主,那么一切如旧,局面短时间内难有根本性的改变。
如果生下一个皇孙,那就有的说道了,可以想见,局面立时就要浑浊起来了。那时,太子妃将如何对待收养多年的刘文济?慕容氏与萧氏之间恐怕就要生出龃龉了。
而由赵妃所生的太子长子刘文涣,如今已经快十五岁了,即便太子妃生下一个嫡子,如此大的年龄差距,在有足够强大的母家势力支持下,那必将化作一个巨大的优势
赵匡义思考着,忧虑着,也畅想着,不知觉间,也再度接受了一个现实,那就是在刘皇帝当国的时代,他们赵家实在难有更多的作为了,未来的希望,还在皇帝驾崩之后,在太子当政之时。
只是,还要等多久?对已经年近五旬的赵匡义而言,又还能有多少时间供他蹉跎?每思及此,赵匡义脑中便忍不住浮现出一个大胆的念头,要是刘皇帝能早早驾崩就好了
由于朝廷紧张的局势,压抑的气氛,有过此念头的人,恐怕并不在少数,只是不敢宣之于口罢了。过去,大臣们或许只是震慑于刘皇帝的权威,满怀敬畏,存着一些摆脱桎梏的念头。
但对赵匡义这样心怀野望的人而言,则已然涉及到权力与命运之争,夺人钱途,如杀人父母,若挡人权途,那情况恐怕比杀人父母还要严重。
就在当夜,一则对于赵家而言真正重创的消息紧跟着传来了,赵家的顶梁柱,带领赵家跻身大汉顶级权贵之列的荣国公赵匡胤,病逝了
www.bq46.cc。m.bq46.cc
本文网址:https://www.xingfulaiqiaomen.com/xs/0/94/132283.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xingfulaiqiaomen.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